返回第1915章 解剖线索  参加前女友婚礼,现场逮捕新郎官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1915章 解剖线索第(2/2)页
样检测腐败液体中的气体成分,重点关注硫化氢、氨气的浓度比值。”他叮嘱小林,随后用镊子夹起一块脱落的皮肤组织,对着无影灯仔细观察,“皮肤呈灰白色,腐败程度已进入活跃期,但渠水温度较低,比常温环境更能延缓腐败进程。你看,胸腹部的腐败静脉网呈树枝状分布,这是死后46天的典型表现;另外,尸体右下腹的尸绿已蔓延至腰部,根据尸绿扩散速度与水温的关联规律,结合排水渠近期的平均水温,初步判断腐败进程已持续57天。”
    “水温对死亡时间的影响具体怎么把握?之前处理的多是陆地腐败尸体,水中尸体的经验还是不太足。”小林停下笔,疑惑地问道。张凯拿出随身携带的《法医病理学图谱》,翻到“水中尸体腐败进程表”:“排水渠的水温比常温环境低56℃,腐败速度会减缓约2025。比如陆地尸体死后5天会进入重度腐败,水中尸体则需要78天,但这具尸体的腐败程度介于中度与重度之间,说明死亡时间比单纯按水温推算的略短,可能是死后先在陆地停留了一段时间,再被抛入渠中——这一点需要后续结合胃内容物和体表损伤进一步验证。”
    接下来的尸表损伤检查,张凯有了关键发现。他用强光勘查灯照射尸体的颈部,在腐败皮肤的褶皱处,隐约可见一道环绕颈部的浅褐色带状痕迹。“这里有异常,”张凯用镊子轻轻拨开皮肤褶皱,小心避开脱落的皮肤组织,“颈部左侧至右侧有一道宽度约0.8cm的带状压痕,压痕边缘不整齐,局部皮肤有轻微破损,破损处可见少量纤维残留——虽然长时间浸泡导致纤维软化,但仍能看出是棉质或麻质材质。”
    “会不会是帆布布袋摩擦形成的痕迹,或者是渠水中的杂物缠绕导致的?”小林凑近观察,提出疑问。张凯摇头,拿出标尺紧贴压痕测量:“压痕深度均匀,且在颈部形成完整的闭合环状,不符合布袋摩擦的不规则形态,也与水中杂物缠绕的松散痕迹不同;另外,压痕对应的颈部肌肉组织,在解剖镜下可见少量出血残留——虽然浸泡导致血液溶解,但肌肉纤维间的暗红色浸染仍能证明这是生前损伤,初步判断为扼颈或用带状物勒颈形成的窒息性损伤。”
    在尸体的头部,张凯还发现了一处明显损伤。尸体右侧颞部有一个2×3cm的不规则创口,创口边缘有明显的挫裂痕迹,创腔内可见少量淤泥和砖块碎屑,颅骨表面经触诊可感觉到轻微凹陷。“创口形态不规则,边缘组织有缺损,符合钝器打击特征,”张凯用探针小心探查创腔深度,“深度约2.5cm,未穿透颅骨内板,说明打击力度中等,虽未造成颅骨骨折,但可能导致死者短暂昏迷,为后续实施勒颈创造了条件。不过创口处无明显出血,结合水中浸泡和腐败程度判断,这处损伤可能是生前遭受的非致命损伤,或濒死期形成,具体需解剖头部组织确认。”
    小林在尸体右手掌心发现了异常,掌心皮肤有多处不规则擦伤,指甲缝里嵌着少量红色砖块碎屑和褐色纤维。“这些碎屑和纤维要不要立即送检?”: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