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62章 第 162 章  清穿之抱紧四爷大腿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162章 第 162 章第(2/2)页
不是一朝两代了,几百上千年都这么过来不是对此也有了应对措施,官吏的“吏”不就是帮着官员处理具体事务的再说读书人能考取功名,那脑子都不算笨,若是真心想了解这些技艺,就算不能像宋应星学到精通,也至少也很容易就能明白其中道理,若想应用也不难。”

    “因此,虽然宋应星在书中百般提醒阅读的王和士阶层,要各司其职,了解实物运作的道理。治理百姓时,就能使农人出产更多粮食,匠人制作精美器皿,商人顺畅运转经济,人人各司其职,则能使一国百姓富足。”

    弘晖想了想,睁大双眼,认真道:“先生,我觉得他的理念还是很有道理的。”

    “是啊,确实是治国良策”叶林轻叹一声:“可惜了,他的思想虽对,但当时提出,为时已晚。若真的如他所想,不断提高各种工艺,王、士两个阶层又能管理好国家,则不出十年必定国富民强。可惜时间门有限,提高技艺还好说,国家管理却难的很。”

    胤禛淡淡道:“不过两个学子都能看出国家问题极为严重,朝堂的官员和皇位上的人未必看不出大明已经积重难返,明明知道,却无力回天的滋味想必不好受。”

    叶林拧起眉心:“是啊,譬如首辅张居正也曾做过改革,改革历来是一个随时能掉脑袋的事,他已经身为一人之下的首辅,又为何要这么做呢因为他也看出,万历帝登基前,明朝就已经陷入极大的困境。军事上需要两面应敌、军费支出极大,官员人数增长了近三倍,皇室支出也是大的吓人。

    开销不停往上翻,税收却比以前下降了五分之一,寅吃卯粮都还不够,这国家还能维持多久就可想而知。可惜,改革终究不彻底,随着他死后,就人亡政息了。”叶林心想,估计万历上台不旧后,也看明白了朝廷的状况,自知无力回天,就干脆摆烂了。

    弘晖摇头:“的确,作为首辅的改革都没能彻底改革,那其他官员就更没戏了。”

    又好奇追问道:“他具体是如何改革的呢”

    叶林感慨道:“一是整顿官吏,淘汰不合格的;二是查清隐匿土地好收税:三是军事改革,提高战力”

    胤禛眼中闪过光亮:“这些倒是命中核心”

    叶林看胤禛的神色就知他挺赞同,怪不得他上位后同样做了这些:“有效是有效,从寅吃卯粮变成有了十年粮储。”

    弘晖赞叹道:“真是厉害”

    叶林摇摇头:“可惜了,此举动了太多人的利益,张家一家人的性命最终也不过是给明朝换来了片刻喘息罢了。”

    胤禛挑了挑眉:“即便如此,也很值得”

    叶林知道胤禛的想法,还是说了一句:“若能早些修正,又能令政策不因人而中断,就不必用太过凌厉的手段,缓缓改之,遇到的反弹也不会那么大。”

    胤禛深深看了他一眼,没再说话。

    叶林笑嘻嘻转移话题:“也是前朝气数已尽个,他们谁能想到,从清努尔哈赤发布七大恨,到清军入关进入北京城,不过用了短短二十六年时间门。启初不过几万人的小小部落,军事力量不如明,人口数量不如明,经济财富水平自然也是不如明的,却在二十六年间门取得如此成绩,真是旷古烁今的成果”

    说到这,胤禛和弘晖的脸上都显出自豪又憧憬的神色,这是大清先祖立下的不朽战绩,值得所有后人仰望学习。

    叶林清了清嗓子:“既然军事、务虚都不是主要矛盾,那再聊聊自然环境吧。”他转向弘晖,唇角含笑:“阿哥文章中提到明朝天灾频发,曾有连续十几年水旱灾害不断,人口大量死亡的记录,尸体太多瘟疫蔓延又进一步加重了恶化。并且那时气温下降,导致粮食连年减产,更是给大明的江山雪上加霜。那明朝衰败的主要原因是否是天灾”

    弘晖思索片刻,看向叶林摇了摇头:“学生觉得不是。”

    叶林微一挑眉:“许多人倒是这么觉得,阿哥为何认为不是呢”

    弘晖拿着手中的筷子,在桌上比划了一个大圈:“既然天灾频发,那就说明不只是汉人受灾,当时草原上满蒙部族应当也受灾了才是说到气温下降,草原位于北方,温度只会下降的更厉害。也不知当时冻死了多少牛羊,部族百姓的日子同样不好过,天灾之下,后金与前明又有什么区别难道天灾还会只挑着前明的地区发生不成因此学生觉得这不是主要矛盾。”

    “说的好”叶林鼓了鼓掌,又转头冲胤禛挤挤眼:“阿哥小小年纪便能一眼看透其中关节,这会贝勒爷可不能说我是乱夸了吧”

    胤禛轻咳一声,给叶林和弘晖各夹了点菜:“多吃菜。”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