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95章 汉代完整的教育体系搭建!  三国从忽悠许褚当小弟开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395章 汉代完整的教育体系搭建!第(1/2)页
“北海郑玄”

    “嗯。”

    嘶

    荀彧闻言震惊,不自禁倒抽一口凉气:“主公,您若是当真能邀请到北海郑玄来我东郡办法,毫无疑问,天下学子必将云从。”

    “不过”

    话锋一转,荀彧不客气地泼了一盆冷水:“郑老可是儒林的泰山北斗,天下间不知多少有名望的人相邀,他却从来没有答应过。”

    “即便主公如今在士林中颇有威名,竖碑仪式、儒林大会尽皆是当世美谈,但想要邀请郑老来东郡,恕属下直言,难如登天。”

    汉末时代的儒林划分为两个派系。

    其一:古文经学派;

    其二:今文经学派;

    两个派系相互不负,斗得是死去活来,尤其是汉灵帝在位期间,争得更是面红耳赤,双方恨不得打起来。

    但有这么一个人,却是精通古文经学、今文经学,号称两大学派的集大成者,此人便是北海高密的郑玄,真正的儒林泰山北斗。

    即便是蔡邕、荀爽这样的清流大家,在郑玄的面前,也只能称之为晚辈,郑玄在汉末时期的清流界中,绝对是最顶尖的学者,他开创的郑学,甚至对后世颇有影响。

    毫不客气地说

    郑玄

    在汉末三国时期的儒林,便是一杆号召士人的大纛,只要他能够来东郡办学,天下间追随学子必定是多如牛毛,甚至比雒阳城中的太学,都不逞多让。

    汉朝非常注重教育,有着一套近乎于完整的教育体系,尤其是在汉武帝实行“独尊儒术”的政策指导下,汉代的官学和私学都得到空前的发展。

    汉代官学分中央官学、地方官学两大类。

    中央官学有大学性质的太学,有特殊性质的鸿都门学、四姓小侯学等;

    地方官学按行政区划,郡国设“学”,县道邑设“校”,乡设“庠”,聚村落设“序”,其程度已有高低之分。

    据史料记载:郡国学是由蜀郡太守文翁约公元前120年首创。

    蜀地因文化落后,太守文翁为淳化民风,选派小官吏到京师长安太学学习,学成归蜀,委以官职。

    文翁还在成都市中,修筑学舍,招收下县子弟入学。

    数年后,蜀郡为之一变,可与文化较发达的齐鲁之地媲美。

    汉武帝曾嘉奖其成绩,下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地方官学遂日见推广。

    随后,汉平帝元始三年公元3年,命令郡国普遍设立学官,规定“学”与“校”设经师一人,“庠”与“序”设孝经师一人。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

    序,相当于现代的幼儿园;

    庠,相当于现代的小学;

    校,乃是初中;

    学,乃是高中;

    而朝廷的太学,便是主授儒家经典的大学;

    而鸿都门学,便是主授琴棋书画等才艺的艺术类大学;

    这些实实在在的组织机构,共同支撑起了汉代的教育体系,也为刘铄普及教育打下了最为坚实的基础。

    毕竟,有了这些东西,可比刘铄从零开始搭建教育体系,要强上太多,也更容易根据不同的程度,设置不同的教学内容。

    当然

    汉代主要是传授儒家经典,而刘铄将来要创办的教学环境,绝对不会只是儒家这般简单,而是要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诞生先进的思想。

    而只有把教育内容、体系重新搭建起来,也才能逐渐把科举制提升日程,这是需要一步步走出来的,而非头脑一热,便能实施。

    这件事刘铄在当年流浪天下时,便已经在考虑了,只是一直没有机会实施,现在好不容易等到了机会,他是绝对不会轻易放过的。

    郑玄固然难请,但刘铄绝不放弃

    刘铄长出了口气,双目灼灼地凝视着荀彧:“文若,即便再难,我也要把郑玄请回来,即便是绑,也得把他从北海绑回来。”

    “绑”

    荀彧听得是心惊肉跳:“主公,您可干万别做傻事啊,郑老不比寻常人,绝对不能动粗,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第395章 汉代完整的教育体系搭建!第(1/2)页,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