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 天然鱼塘第(1/2)页
于卫民望着大大小小的水坑,只觉得暴殄天物。
问道:“这么多水,你们怎么不养鱼”
石顺说道:“于主任,这鱼吃的草有限,喂不太上。”
“我们这鱼都是天生天养,每年夏天捞一次卖给供销社。”
于卫民
行吧,信息闭塞就是能到这种程度。
这个时候有些地方应该已经开始专门种植养鱼的“象草”了。
这边的鱼却还在天生天养。
几人又到处走了一遍,发现这第二生产队真的是个天然鱼塘。
简直是老天爷赏饭吃。
三人打道回府,到了供销社坐下才讨论起来。
于卫民:“你们也看出来了,第二生产队的优势在于水资源丰富。他们完全可以养鱼。”
可怜现在鱼是稀缺品,大家想买都买不到。他们一家人也才畅快的吃过几天鱼。
冯彬:“可他们不是说没东西可喂吗”
于卫民:“那别人的鱼塘那么多的鱼是怎么来的”
“我听说有的鱼塘人家是专门给鱼种了一种草,每天割了来喂鱼。”
杨泽山说道:“可他们村的地种粮食都不够吃,要是再分出来些地种草,更得挨饿了”
于卫民
该说不说现在的人脑筋轴的很。只能看到自己的小集体,完全没有统筹规划这个概念。
说道:“这就靠我们了”
杨泽山:“我们能干啥我们也变不出粮食来啊”
于卫民:“我们管着公社下的所有生产队。哪个生产队缺粮,哪个生产队缺肉,这些得先搞清楚。”
“搞清楚了这些,下一步就能交换。”
看两人抓耳挠腮一副没想通的样子,于卫民继续说道。
“比如第一生产队吧,不缺粮,但想吃鱼,尤其是不贵的鱼。”
“第二生产队吧,不缺鱼,但想吃粮,尤其是便宜的粮。”
“他们不知道彼此的需求,但我们是干嘛的”
“我们就是去了解这些,去统筹规划这些的。”
“让两个生产队去调配”
“按照粮站收粮和供销社收鱼的最低价去换。”
“是不是一边儿有了便宜鱼,一边儿有了便宜粮多好”
冯彬
好像有点转过来了,是这么回事儿。
杨泽山
怎么觉得两边儿都占便宜了咋回事儿
于卫民继续道:“现在,方针定下来了,咱们公社的任务就来了。”
“冯主任,你负责安排第二生产队派人去别的鱼塘,把草料的种植技术和喂养技术学来。”
“杨书记,你负责统计一下二队大概缺多少粮,卡一个下限。再看看第一生产队能拿出多少粮。去做一个调配。”
“有了你们的付出,两个生产队的人只需要配合咱们公社就可以了。”
“时间长了,他们自己就会对数量做一个微调。到大家都合适的地步。”
冯彬和杨泽山醍醐灌顶一般。
两人很自然的顺着于卫民的想法走。
但还是觉得漏了什么
于卫民当然了,漏的是你们开始干活了,我开始休息了,呵呵。
第二生产队得知公社这么快对他们村有了安排,还说能保证他们有吃的,开心极了。
石顺带着两个年轻人亲自去了外地几个最大的鱼塘,发现了“象草”的存在。
又花了钱和人家学了怎么种植,买了草籽儿。
石顺:“我听人说,这草长得比人还高,跟韭菜似的割了还长,可以喂很久。”
村里人有些迫不及待:“那还等啥,咱赶紧种上”
与此同时,第一生产队的几个机械人才尹志学、范兴、阮齐,已经画出了农用收割机图纸。
于悠默默对照着农用收割机制造说明进行了对比,高深莫测的把不一样的地方画了圈儿。
又提出自己的意见。
反复几轮修改下来,农用收割机图纸终稿终于出来了。
现在,问题来了。
图纸换机器,谁去谈
赵前进说道:“我这啥也不懂,你们年轻人去。”
郭民满脸拒绝别看我,我不去
于悠得,为了自己未来农活儿越干越少,冲了
“这样吧,我带着尹志学、范兴、阮齐去”
阳安市机械厂。
于悠:“我们找方志勇方厂长。”
门卫大爷:“哎呦,姑娘,你们是不是第一生产队的”
第117章 天然鱼塘第(1/2)页,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