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0041章 无奈出兵  家父刘璋,开局我硬钢刘大耳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0041章 无奈出兵第(1/2)页
荆州军虽然击败了马超,收编了六千多的西凉军,但是形势并没有因此而转好,因为兵马越来越多,粮草日渐紧张。

    兵无粮自散。

    刘备心里清楚,现在不是搭救张飞和赵云等诸多文武的时候,而是他自己已经到了生死存亡之际了。

    “孔明先生,孝直先生,事到如今,如何是好”刘备看着诸葛亮和法正真诚的问道。

    法正道:“主公,为今之计,只有联系张鲁,请张鲁在此出兵共同对抗刘循了。”

    刘备道:“孝直先生,这马超是否是张鲁派来袭击我军的尚且不好确定,如何能再次请张鲁出兵呢”

    法正道:“主公,马超对我军突然袭击,他必然是受了刘循的蛊惑。”

    “何以见得”

    “张任率军接应他,就是最好的证明。”

    刘备道:“即便如此,那又如何能说得张鲁出兵呢”

    法正道:“如果主公信任,属下愿亲往南郑,劝说张鲁再度出兵。”

    诸葛亮道:“主公,孝直所言,是当下唯一的对策。再者,如果张鲁出兵,就算不能杀败刘循,我军若有机会,可以兼并张鲁的人马,而后讨伐张鲁,占据汉中,再和刘循一争。另外,属下还有一计,可助孝直一臂之力。”

    法正问道:“孔明先生有何妙计”

    “放弃涪城,将涪城的百姓全部迁往剑门关、葭萌关,就似当年携民渡江一般。刘循一见我军要撤,必然追击,我军再可来一个火烧涪城。”

    刘备问道:“孔明先生何以觉得刘循一定会追击呢”

    诸葛亮道:“马超两万人马被我军一战歼灭,他岂能不想报仇而张任、刘璝之辈,又何尝不想建功立业我军只要撤出了涪城,他们就会以为歼灭我军的机会来了,必然追击。”

    法正道:“孔明先生,恕我直言,如果你放弃了涪城,杀败了刘循,只怕张鲁不可出兵援助了。”

    诸葛亮笑道:“孝直,要点就在这里。我军撤出涪城的时候,你就向张鲁请兵,等张鲁派兵出来了,我军就在涪城败了刘循。刘循败后,必不敢再轻举妄动,我军正好腾出手来兼并张鲁的人马,为进取汉中创造条件。”

    法正鼓掌笑道:“孔明妙计,妙计啊”

    诸葛亮道:“我现在真正担忧的不是张鲁,而是荆州。我军进取西川不利,只怕关将军率军西援,那样的话,如果孙权率军攻打荆州,那荆州将不能保守。”

    刘备问道:“那依孔明先生之见,该当如何”

    诸葛亮道:“请主公给云长去一封书信,要他务必不要忧心西川之事,全力守住荆州为上。”

    刘备道:“好,我立刻就给云长修书,让他死守荆州,不要忧心西川的事。”

    一切正如诸葛亮所预料的那样。

    当涪城的百姓开始收拾行李,准备北撤的时候,在雒城的张任、马超、刘璝等一班将领果然就坐不住了,纷纷向刘循请战。

    眼前的这一幕,刘循在三国演义上看得太多了。

    一般而言,诸葛亮主动撤退,无非就两手。

    第一手是将对手诱入城池,而后在城内放火。比如火烧新野;

    第二手就是半路设伏,消灭追上来的敌人。

    诸葛亮在三出祁山和五出祁山的时候都用过这一手。

    五出祁山用这一手做掉了曹魏最后的大将张郃。

    所以,刘循不同意追击,但是他没有马上表明态度,而是问郑度道:“先生,你看能不能追击啊”

    郑度道:“刘备驻守涪城,我军如果强攻,至少要伤亡万人,耗时两个月以上才能拿下涪城。但是,现在既然他刘备主动的撤出了涪城,那我军应当追击,并占领涪城。”

    刘循万万没有想到,竟然连郑度都主张追击,他愣了半晌道:“先生知道诸葛亮的火烧新野吗”

    众人都是一脸的茫然。

    刘循道:“刘备主动撤出涪城,显然就是在向我军示弱,如果我军占领涪城,到了晚上,整座涪城必然是大火冲天,然后诸葛亮围攻三面,留一路放我军突围,当我军出来之后,他在以主力攻打我军,我军不说全军覆没吧,伤亡惨重那是必然的。”

    马超一脸不信的道:“诸葛亮用兵果真有这样的诡计多端吗”

    “必然是这样。”

    张任道:“那我军不占领涪城,而是绕过涪城,袭击刘备的人马。刘备带着涪城大量的老弱病残,必然行不快。”

    刘循道:“那诸葛亮一定会在半路设伏,攻打我军。”

    刘璝道:“公子,这也不行,那也不行,难道就这样平白的放刘备走了吗难道杨、高、冷、邓四位将军的仇就不报了吗”说着,刘璝已经是泪流满面。

    刘循道:“奇石将军,诸葛亮诡计多端,如果真的中了他的埋伏,不仅不能给四位将军报仇,我军还要搭进去数千乃至上万的兵将的性命,挫伤锐气,不划算啊”

    刘璝语气决绝的道:“公子命我追击,如果不胜,我甘当军令”


第0041章 无奈出兵第(1/2)页,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