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论凡人修仙传中的四谛思想——忘语的佛学造诣不容忽视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凡人修仙传》四谛是释迦牟尼体悟的四条人生真理——苦、集、灭、道。四谛告诉人们人生的本质是苦,以及之所以苦的原因、消除苦的方法和达到涅槃的最终目的。

一、苦谛

四谛中的第一条真理是苦谛。苦谛是释迦牟尼在彻悟之后,对人生现象的价值判断,认为现实世界中充满了痛苦。

“苦”的意义非常之广,有人认为苦乐相对,但归根结底是因为一景千面,人们对某些事物各自感受不同,但在许多重要的大事面前,人人的感受都是相同的,生、老、病、死、怨憎、爱别离、求不得、五阴炽盛八苦,这些都是修行路上不得不面对的。

人的一生终究不是湖水,无法永远保持风平浪静,反倒随时都有可能波涛汹涌、打破表面的平淡。

凡人修仙传》书中的人物绝大部分都有苦的,或多或少都带着一些悲剧色彩。

向之礼已经屹立在人界的巅峰,但做事却不能随心所欲,时常假扮成低阶修士混迹在各个门派中,最后为了搏那一丝机缘进入空间节点,被血影夺舍。

大衍神君虽为天纵之才,却因分心傀儡术与自创功法,所剩寿元不足以突破到化神境界,不得已之下成为活死人,困居傀儡内万余年。

慕沛灵因逃避家族逼婚成为韩立侍妾,后为突破元婴,不幸遭心魔反噬,香消玉损。

热火仙尊在师尊奇摩子的授意下躲过一劫,真言门早已不复存在,热火仍对灭门之事耿耿于怀,最后心中信仰破灭,发觉自己无处可去,被神雷所灭,不得善终。

上至大罗道祖,下至练气筑基,或为寿元所困,或为天劫压迫,或因天人五衰,或是天道侵蚀,一座座大山横亘在面前,且一山高过一山。

还有无数龙套配角各有各的痛,不胜枚举。

谁言修士人前风光,岂知身后无限悲凉。

即使在有些地方渲染了“乐”,那也是为了衬托之后的“苦”。

也正是因为有了苦的体现,才设置了故事的起点,推动故事的发展。

我想忘大想表达的应是:尘世间的欢喜和悲苦,在佛教中认为一切皆苦,纯苦无乐,只是世人不知,反而以苦为乐。

二、集谛

集谛指出人生之所以“苦”的根源——贪、嗔、痴。

集是众多汇集的意思,就是说众多痛苦的因,能招集众多生死苦果,故名为集。

忘语通过对集谛的表现塑造出一个又一个生动的人物形象。

每个角色对于苦的不同理解和不同态度,有的积极探寻苦的根源,有的则去应对各种苦,无论哪种做法,最后几乎都可以得到一个答案。

凡人修仙之仙界篇》书中角色对命运苦因的探索,也是形成各种矛盾的关键因素。

韩立飞升仙界之后,遭人暗算,不仅元婴被封,记忆缺失,更是坠落下界三百年,几经波折才明白,一切的源头来自掌天瓶凝练出的造化晶粒。

也许还有更深层的原因,在此不作细究。

青狐族灭族之祸,只是因为让韩立在族中逗留了一段时间。

余子童被墨大夫下毒暗算,起因竟是无意间漏出了自己身怀良药的口风。

齐云霄之死除了为心上人冒险和不谙世事外,还有着付家的原因。

天庭造成的孽障均是归于古或今之身,甚至到最后他也没能跳出因果轮回。

螃蟹的一生可谓大起大落,一身修为尽数被剥夺,转修傀道又遭到徒弟背叛与石空鱼的迫害,所幸得高人相助,否则就是肉身陨落,神魂湮灭的下场。

蟹道人经历的这些,除了自身的身世背景外,还和石空鱼睚呲必报的性格脱不开关系,厄脍的贪欲也是一部分因素,这些是蟹道人“痛苦”的原因。

再说说马良和热火仙尊。

为了探清灭门的真相,热火与韩立、狐三等人一同前往真言门遗迹,最后发觉自身之苦的根源是奇摩子与古或今。

但实际上,他本可以有更好的选择,改头换面,远离黑土仙域,也就不用搭上自己的性命,只是放不下心中的执念,最终走向了毁灭。

马良下界后,原本只需要通过本命魂牌找到叛徒,也足够向上头交差,他却借灵界界面之力庞大带来的庇障,肆无忌惮的血祭生灵来炼制宝物,导致被包括韩立在内的一众大乘围攻至死,这或许也是循环之果报。

在这里又隐隐有着劝诫与点化众生之意。

让读者从中能够有所领悟。

若有渴爱,便有生死轮回。

断除渴爱,超脱轮回之苦。

这就又涉及到接下来的灭道二谛。

三、灭谛

释迦牟尼不单指出了人生苦恼的现象和原因,更清楚地说明这些现象是可以消除的,这就是四谛中的第三条真理——灭谛。

《佛遗教经》: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不知足者,虽处天堂,亦不称意。

韩立自七玄门之始,一路过关斩将,化解了修行路上的种种之“苦”,到头来发现,纵为道祖也只是命运洪流中的沧海一粟。

当我们以为韩立将以至尊姿态,摆脱天道危机之时,忘语笔锋一转,跳出俗套,在最后的最后给韩立抛出一个两难选择。

每一部好看的小说,作者都会把主人公置于各种各样的“两难选择”中。

“两难选择”如何设置,如何解决,也是小说的一大亮点。

韩立舍弃掌天瓶,舍弃道祖之位,选择了有茶有酒,有三五挚友,有爱人相伴,有儿有女,至此韩立也算修为圆满,体现了对苦的解脱。

《占察善恶业报经》有云,知唯妄念,无实境界。

知道世界万物,都是虚幻的妄念所造成的,所以便能看淡悲喜,知足常乐。

其实,我们真正需要的,不过是两个可以充饥的“果子”而已,而剩余的,不过是毫无用处的欲望罢了。

四、道谛

在找到了人生理想的归宿后,释迦牟尼又为人们实现这种理想提供了一些方法,这就是四谛中的最后一条真理——道谛。

《六祖坛经》:来去自由,心体无滞,既是般若。

一生万法,万法皆空。得失随缘,心体无滞。

我想到的是呼言道人,冥寒仙府事变后,呼言道人来到黑土仙域隐居,面对修为的折损他毫不在意,而后韩立提出的振兴烛龙道之事,呼言道人却反过来提点韩立恩仇皆是浮云,木已成舟,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

曾经看到一则故事:一位禅师度化众生,怀中抱着一盆兰花,在街上缓缓踱步。当他来到人多的地方时,故意将花盆扔在地上摔得粉碎。然后看也不看,继续向前走着。一路人不解地上前问禅师:“你的花掉了,你怎么不看一眼直接走了呢?”禅师这时停下脚步,沉声回道:“我再怎么回头看,它也已经碎了。”是啊,已经碎了,多看无益。

得失随缘,心无增减。断绝贪、嗔、痴,既是通向“涅槃”之道。

结语:苦是集的果,集为苦的因,灭是道的果,道为灭的因。如众生没有贪嗔痴等的集因,怎能招感生死的苦果?若无精进道法为因,又怎能证得涅槃寂灭之果?

故四圣谛照顺序来说,应是先因后果,即为集苦灭道。

凡人世界中芸芸众生的苦、集、灭、道,将佛教因果业报循环思想体现至极,更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人之一生,旦夕祸福,时有发生,没有谁的一生总是多灾多难,也没有谁总是能步步为赢。说到底人活着就是一种情怀,要的就是一种心态。

心静如水,自在随缘,以不变应万变,方可“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修得涅槃正果。

忘大:愿众生入涅。

现在《凡人修仙传》和《凡人修仙之仙界篇》都已经完结,期待忘语的下一步佳作!

上一篇:风凌天下新书... 下一篇:《临渊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