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八佾篇第三  论语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八佾篇第三第(1/2)页
本篇共二十六章,内容比较集中,论说的问题基本与礼乐相关。孔子所处的时代,周王室已极为衰微,列国争雄,大夫专权,原有的统治秩序正在急剧瓦解,作为维系这一统治秩序的礼乐制度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这就是所谓的“礼坏乐崩”。孔子对这样的社会现状极度不满,他把西周社会制度当作政治蓝图,因此竭力弘扬周礼,严厉抨击各级统治阶层违背周礼的举动,力图通过周礼的恢复重建等级分明的稳定秩序。但孔子的政治理想不符合社会发展的内在必然,在时代潮流面前,他除了表达愤怒,其实很难在政治上真正有所作为。本篇正是从一个角度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情势,也反映了孔子关于礼乐的认识观念。

    31孔子谓季氏1:“八佾舞于庭2,是可忍也3,孰不可忍也4”

    注释

    1季氏:鲁国大夫季孙氏,可能指季平子,名意如。

    2种乐舞。佾,乐舞行列,每列定为八人。八佾即八列六十四人。按礼制,诸侯用六佾,大夫四佾,士二佾。一说每佾人数与佾数相等。

    3忍:忍心。一说容忍。今取前说。

    4孰:什么。

    译文

    孔子谈及季氏,说:“他在庭院中使用八佾的乐舞,这样的事他都忍心去做,还有什么事会不忍心做”

    32三家者以雍彻1。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2。奚取于三家之堂3”

    注释

    1三家:指鲁国当政的仲孙、叔孙、季孙三家大夫。雍:诗经周颂篇名,为周天子行祭礼后撤去祭品时所唱。彻:撤除。

    2“相xiàng维辟公”两句:雍中诗句。相,助祭的人。辟公,指诸侯。天子,主祭的周天子。穆穆,形容端庄恭敬的仪态。

    3堂:庙堂。

    译文

    仲孙、叔孙、季孙三家在家祭完毕时,唱着雍诗撤去祭品。孔子说:“雍诗中说:助祭的是诸侯,主祭的天子端庄恭敬。在三家大夫的庙堂上,凭借哪一点唱此诗呢”

    33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译文

    孔子说:“一个人没有仁德,怎么来遵循礼一个人没有仁德,怎么会懂得音乐”

    34林放问礼之本1。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2,宁戚。”

    注释

    1林放:鲁国人。

    2易:整治。这里是治办丧事过重礼仪的意思。

    译文

    林放问礼的本意是什么。孔子说:“你问的问题意义很大啊礼的实行,与其奢侈,宁可节俭。至于丧礼,与其仪节上过度周备,宁可感情过度悲哀。”

    35子曰:“夷狄之有君1,不如诸夏之亡也2。”

    注释

    1夷狄:古代对华夏族以外异族的泛称。

    2诸夏:指中原地区的各诸侯国。亡u:无。

    译文

    孔子说:“夷狄虽有君主,还不如中原各国没有君主。”

    36季氏旅于泰山1。子谓冉有曰2:“女弗能救与3”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4”

    注释

    1旅:祭名。据礼制,唯有天子才能祭天下名山大川,诸侯则能祭封地内名山大川。季氏作为鲁大夫而祭泰山是僭越行为。

    2冉有:孔子学生。姓冉,名求,字子有。时任季氏家臣。

    3救:阻止。

    4“曾谓”句:意谓难道说泰山神还不如林放知礼,而会接受季氏的祭祀吗

    译文

    季氏将祭泰山。孔子对冉有说:“你不能阻止此事吗”冉有回答:“不能。”孔子叹道:“唉难道说泰山神还不如林放懂得礼吗”

    37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1揖让而升2,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注释

    1射:指射礼,有大射、乡射等名目。统治阶层通过射箭比赛选士或会民,其过程有固定的仪式程序。

    2揖让:宾主相见的礼节。升:指登堂。射礼在堂上进行。

    译文

    孔子说:“君子没有什么可争的事。如果有争则一定是在射礼上吧但他们首先相互行礼,然后登堂进行比赛,赛毕则下堂共同饮酒。这样的争才是君子之争。”

    38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1。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2。”

    曰:“礼后乎3”子曰:“起予者商也4始可与言诗已矣。”

    注释

    1“巧笑倩兮”三句:前两句见诗经卫风硕人,第三句未见于诗经中,此可能是逸诗。倩,形容笑容美好动人。盼,眼睛黑白分明,形容眼目流转的美丽。素,白色。绚,色彩华丽。

    2绘事后素:绘画时先以素色为底,后施五彩。一说绘画先布五彩,再用白色线条勾勒。今从前说。

    3礼后乎:意谓礼形成于仁义的基础之上。这是以上句“素色”喻“仁义”之质。

    4起:开启,发明。

    译文

    子夏问道:“美好的笑容真动人啊,眼目的流转真妩媚啊,白净的脸上妆饰得真美丽啊。这几句诗表达了什么意思呢”孔子说:“有了白色的底子,然后画上色彩。”

    子夏说:“就是说礼形成于仁义之后吗”孔子说:“能够阐发我的意思的是商啊现在可以与你谈论诗经了。”

    39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1;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2。文献不足故也3。足,则吾能征之矣。”

    注释

    1杞:国名。国君是夏禹的后代。征:证明。

    2宋:国名。国君是商汤的后代。

    3文:指典籍。献:贤者。

    译文

    孔子说:“夏礼我能够阐明,但夏的后代杞国却不足为证;殷礼我能够阐明,但殷的后代宋国却不足为证。这是因为杞、宋两国的典籍和贤者不足的缘故。如果有足够的典籍和贤者,那我就能引以为证了。”

    310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1,吾不欲观之矣。”

    注释

    1禘di:祭名。这里指隆重的宗庙大祭,只有天子才能举行。周成王因周公旦有重大功勋,封周公于鲁,特令鲁君以禘礼祀周公。后鲁国国君把禘祭扩大到其他范围,是越礼行为,因此孔子不愿看。灌:祭祀开始时,献酒于受祭者的仪式。

    译文

    孔子说:“举行禘礼时,第一次献酒以后,我就不愿再看下去了。”

    311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1”指其掌。

    注释

    1示:通“置”。

    译文

    有人问关于禘祭的道理。孔子说:“我不知道。如果知道这个道理的人治理天下,犹如把东西放在这上面一样容易吧”他一面说,一面指着手掌。

    312祭如在1,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2,如不祭。”

    注释

    1祭:这里指祭祖先。

    2与:参与。

    译文

    孔子祭祖先时,好像祖先真在那里,祭神时,好像神真在那里。孔子说:“如果我不能亲自参加祭祀,就会觉得像没有祭祀过一样。”

    313王孙贾问曰1:“与其媚于奥2,宁媚于灶3,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4。”

    注释

    1王孙贾:卫国大夫。

    2奥:居室的西南角,古代以为那里有神。

    3灶:指灶神。古人以为奥神位尊,灶神位低,但灶为烹饪食物的地方,对人有更实际的作用。这里可能分别以奥神和灶神比喻朝中近臣和权臣。


八佾篇第三第(1/2)页,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