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中的“”第(1/2)页
一年一度的高考又快到了。不用说,考上北大清华是许多考生的梦:北大梦、清华梦。而我前不久去了北大,去了清华。当然不是在梦中——我早已过了做梦的年龄。
其实,校园未必多么漂亮,一样的月季,一样的垂柳,一样的草坪和蒲公英。学生也是随处可见的男孩女孩,一样的衣着,一样的步履,一样的笑声。既没多生一只眼睛,又没增加半个脑门儿。但细看之下,眼神或许略有不同。如未名湖,沉静,而又不失灵动;清澈,却又不时掠过孤独的阴影。于是,应邀前来演讲的我首先从孤独讲起。李白的孤独:“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杜甫的孤独:“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辛弃疾的孤独:“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鲁迅的孤独:“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陈寅恪的孤独:“一生负气成今日,四海无人对夕阳。”以及当代人、当代作家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后的孤独:“我看到那个得奖人身上落满了花朵,也被掷上了石块、泼上了污水。”
当然,作为日本文学教授和村上作品译者,我讲得多的还是村上春树的孤独:“不错,人人都是孤独的。但不能因为孤独而切断同众人的联系,彻底把自己孤立起来,而应该深深挖洞。只要一个劲儿往下深挖,就会在某处同别人连在一起。”一句话,孤独是联系的纽带。为此必须深深挖洞。而我的北大清华之行,未尝不可以说是“挖洞”之旅,“挖洞”作业。换言之,挖洞挖到一定程度,孤独便不复存在,甚至得到升华。用北大一位女生的话说:“因孤独而清醒,因孤独而聚集力量,因孤独而产生智慧。”
最后经久不息的掌声也说明“挖洞”获得了成功。说实话,清华大学西阶报告厅里的掌声是我历次演讲中持续时间最长的掌声。如果我是歌手,势必加唱一首;如果我是钢琴家,肯定加弹一曲。在这点上,我非常羡慕北大清华的老师同行——尽管他们的收入未必有多么高——因为这里汇聚了全国众多极为优秀的青年。毫无疑问,得天下英才而育之,是每一个教师最大的渴望和快慰。不过总的说来,我也还是幸运的。至少,在这里讲孤独的我,
故乡中的“”第(1/2)页,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