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第(1/2)页
中华民族五千余年来,涌现了一大批影响民族文化、推动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的杰出文化大家,他们在思想和文化方面的贡献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不久前我写了长篇历史小说《奸雄·阿瞒》(作家出版社出版)。近几年读了一些历史书籍,做了些分析研究,加之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我曾在军事科学院军事学术杂志,做过六年的编辑组长,掌握了一鳞半爪的古代历史知识。因而我选择了汉末社会巨大变动时,带来的我国文化发展的繁荣时期,以章回形式写了这个历史文化名人故事繁荣一百回,冠名为“建安风骨——曹公三父子”。(指曹操、曹丕、曹植)
建安时代的文学,在中国文学学史上是一个很突出很辉煌的时期。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从公元196年起到19年止。不过从文学史上所经历的建安时代,大致上是指汉末魏初,并非严格地限予这4年。当时文坛上涌现了大量的诗人、作家,“三曹”(指曹操和他的儿子曹丕、曹植)、“七子”(是指孔融、陈琳、王桀、徐干、阮瑀、应玚、刘桢)和蔡琰等人。当时“三曹”在文学上和他们在政治上一样是处于领袖地位,他们的文学才能和实际成就也完全配得上这个地位,其中曹植尤其是历来被公认的最优秀的诗人之一。
建安文学以魏为主,吴、蜀作家创作很少。其中原因是曹氏父子都爱好和奖励文学,招揽文士,他们又都曾卷入汉末**的漩涡,接触了广泛的社会现实,因此能够去承继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掀起一个诗歌创作的高潮。南朝梁,著名文学理论评论家钟嵘在他的著作《诗品》中,将汉至梁10位诗人,分上中下三品论其优劣,他在诗品序中说:“建安曹公父子笃好诗文,平原兄弟郁为文栋、刘桢、王桀为其羽翼,次有攀龙附凤,自致于属车者,盖将百计,彬彬之盛大备于时矣。这时文学的主要体裁已经从辞赋转变为五言诗,而作家之盛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前言第(1/2)页,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