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第(2/2)页
建安十年之后(公元05年)曹操消灭了袁绍集团,冀州全境相继归属曹氏。袁绍的大本营邺城(今河北临漳),便成了曹魏的政治、军事、文化中心。曹操晋魏公后,邺城即为实际上的首都,文学之士纷纷投归曹操。南朝刘勰撰著的《文心雕龙》曾对此作过经典的评述,他在“时序”中认为,文学的发展都与时代的政治有关,这个观点无疑是正确的。他评论建安时代曰:“自献帝播迁文学蓬转。建安以来,区域方辑、魏此以的相王之尊,雅爱诗章;文帝以副君主之重、妙善词赋;陈思以公子之豪云笔琳琅。并体貌英俊,故俊才云集。……可以说,这是历史上最早的对于建安文学的概括,洗炼的论述了建安文学的历史背景、组织结构、作家群集以及活动形式,并由此而形成了“建安风骨”,在这里曹氏父子又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建安时期三曹流传下来诗、赋三百余篇,还有大量的诏、令、表、论文三百余篇。其中诗篇最多的是曹植,约八十余首。曹操的诗0余首,书、令、表、序三卷150余篇。此外,他还有兵书著作和注释古兵书多种(魏武自序有曰:吾观兵书战策多矣,孙武所著深矣,论文烦富,故撰为略解焉)。魏志武纪注:太祖注孙武1篇传于世。见在日本图书目:孙子兵书三卷。曹丕的诗约40余首、赋论乐府亦约40余篇,另外还有诏、令、论文百余件。
“三曹”的作品保存下来的或多或少虽有种种原因,但其质量能否经得起时间的淘汰考验,应当说是主要原因。从现在留存的建安诗作,应该说“三曹”排在最前列,凡其作品成就较高,留存的也就较多,当时也就能够被公认。直到今天,有些名句仍活在人们的口语中,如曹操的《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曹植的《七步诗》,1941年,周总理就化用“相煎何太急”一句,用来揭露国民党反动派制造的“皖南事变”。可见其影响深矣!(未完待续)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