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回盟津兴兵力不齐万姓死亡百遗一第(1/2)页
与《薤露行》创作,同一时期的《蒿里行》,可以说是曹操批评当时政治的姐妹诗篇,同载在乐府诗集二七十卷,诗曰:“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曹操这首诗是纪录汉末讨伐董卓,群雄互争权利形成许多军事割据集团,给人民造成丧乱的情景,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人民的苦难。
曹操东至陈留起兵后,故里的曹氏家族纷纷来投奔。最早有幼时一起习武的夏侯淳、夏侯渊兄弟,曹仁、曹洪堂弟等,一致支持,跟随曹操成大业。曹操大喜,立即分头招兵买马,成立兵器库,打造武器。他在《军策令》文中说,孤先在襄邑(属陈留郡,在今河南睢县境)与工师共做卑手刀,时北海的孙宾硕来看,讥孤曰:当慕其大者,乃与工师共做刀耶?孤答曰:同工匠一起制刀,能小复能大,何害!又说袁本初铠万领,吾二十领,本初马铠百具,吾不能有十具……这里既道出了曹操的远大抱负,也显现了曹操创业的决心。与工师共作刀看起来是小事,正如他说的“能小复能大。”同时说明他重视军事后勤、重视战争的武器准备,做为一个军事家只有把这些小事干好,才能干成大事。很短时间,即召募士兵五千余人,有了自己的队伍。
献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刚过正月,关东诸州郡先后起兵声讨董卓,公推勃海太守袁绍为盟主。以地濒临渤海得名,治所在浮阳,今沧州。袁绍因出身于四世三公的大官僚家庭,加之有渤海太守之位,故被推举为盟主。袁绍与河内太守王匡屯河内,冀州牧韩馥留邺给其军粮。先后加盟的是:豫州刺史孔伷屯颖川,兖州刺史刘岱,陈留太守张邈及其弟广陵太守张超,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后将军鲁阳袁术,济北相鲍信众数万人。当时关东州郡起兵的不是刺史就是太守,唯曹操东逃起兵时无职位,乃行奋武将军。可见曹操当时的地位和兵力最弱。
袁绍做为讨伐董卓的盟主,很快就暴露出他盛名之下其实难付。袁绍沽名钓誉,志大才疏,他唆使何进尽杀宦官,却引狼入室,惧怕董卓而逃离京都;在京都,他倚仗叔父袁隗,起兵反卓却不告诉家人,以致叔父
第二回盟津兴兵力不齐万姓死亡百遗一第(1/2)页,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