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回煌煌京洛行咏史明得失第(1/2)页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曹丕这首采用“咏史”方式,历述前代一些著名人物的成败得失,是非功过的《煌煌京洛行》,可说是一篇佳作,既警戒自己,也警戒世人。
此诗共分五解,原文如下:
夭夭园桃。无子空长。虚美难假。偏轮不行。一解。
淮阴五刑。鸟尽弓藏。保身全名。独有子房。大愤不收。褒衣无带。多言寡诚。祇令事败。二解。
苏秦之说。六国以亡。倾侧卖主。车裂固当。贤矣陈轸,忠而有谋。楚怀不从,祸卒不救。三解。
祸夫吴起,智小谋大。西河何健,伏尸何劣。四解。
嗟彼郭生,古之雅人,智矣燕昭,可谓得臣。峨峨仲连,齐之高士。北辞千金。东蹈沧海。五解。
本篇共分为五解,第一解是说人生要有所建树,不能虚度,要有建树就必须具备真实的才能。第二解说要保身全名就得能放能收,实说真干。第三解是说人臣要戒欺诈,人君须信逆耳忠言。第四解是说,有几分本领做几分事,不要智小而谋远。末解则说,择主而仕,古之雅人,功成人而退,高瞻远瞩。
《乐府广序》中有言:“志在鉴戒也。君子不忘人鉴,不忘古鉴。”曹丕这篇列举古人成败的事例,刻意作高古知调,杂引前人,并抒发议论,故事无不生动,此处极摹及父曹操《举贤勿拘面行令》中不拘格用人才的理念。不过曹操“各举所知,”讲的是“治国用兵之术”,而曹丕的“各举所知”则是前代一些著名人物的成败得失,故有人说,曹丕此诗,当为申令意而作。
此诗开篇两句,是说园中的桃树虽好,但无果实,比喻繁华的京都洛阳没有人才。“虚美”是说人生要有所建树,必须具备真实的才能。第二解是说淮阴侯韩信和留侯张名功成名就后去留的故事。韩信秦末淮阴人,布衣时家贫无形,不得推荐为吏,常以人寄贫,乃至从胯下之辱。后从楚项羽,在楚位不过执战,项王对其言不听,计不用。在萧何推荐下刘邦封其为上将军,成为西汉的开国元勋。楚汉战争刘邦采其策,攻占关中,韩信率军抄袭项羽后路,不久与刘邦会合。击灭项羽于境下。汉朝建立,按照刘邦与韩信约定,立他为楚王,都
第三十九回煌煌京洛行咏史明得失第(1/2)页,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