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90章 大规模集成电路?(12W完成,求订阅)  火红年代,开局大学演讲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90章 大规模集成电路?(12W完成,求订阅)第(2/2)页
新华看见李暮面露疑惑,轻咳两声,连忙道:“说得不错,刘泽汪洋,你们俩接着上去说说。”
    “啊?”被点到名的两人惊呆了。
    可看着黄新华的眼神,只好硬着头皮走上去。
    ……
    刘泽和汪洋的发言,中规中矩,不好不坏。
    一些观点算是有些微的创新,但比起一套方案直接将研究难度降低几个档次的李暮,差距就很大了。
    两人自己都差点说不下去,觉得说的东西一无是处。
    但一众专家和教授,却丝毫不吝掌声和赞赏,夸奖他们说得不错。
    然而明眼人都知道,这是场面话而已。
    李暮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对,刘泽和王娅作为研究生,水平还是不错的。
    只不过是因为接着他的后面发言,显得好像和小学僧一样。
    刘泽和汪洋说完后,接着是王娅和徐青上去。
    两人的学习成绩都在各自专业名列前茅,而且能得到教授们看重,思维反应是相当的快、
    发言的内容先是总结了李暮先前抛出的一些理论,再提出自己的见解,得到一众专家教授夸赞。
    看得刘泽和汪洋一顿后悔,刚刚他们怎么就没想到呢。
    ……
    待五人依次发言完,一众专家教授各自也开始讨论。
    这种讨论当然不是你一言我一语的争辩,那过不了多久实验室就和菜市场没啥区别了。
    黄新华先开了个头,然后由下一位专家发言,或肯定或否定,集思广益,推断出最正确的方案:
    “我看可以利用真空环境去加热硅片,使原子或分子从硅片表面溢出,从而在衬底上生长出薄膜。”
    “也可以从化学方面考虑,使用气态物质在硅片表面发生反应,然后去形成稳定的固态薄膜。”
    ……
    在众人发言的时候,李暮和王娅几人一样,安静地坐旁上,拿着笔不停地记着笔记。
    他记得事无巨细,除了某个教授说急眼了蹦出的家乡话没听懂,基本都记了下来。
    这不是在装好学生,而是必要的准备。
    一群专家教授聚在一起集思广益,说不定就能提出什么思路,和他手里的资料对上。
    到时候就能拿出来当作自己提出理论的依据。
    黄新华到时不时地问他:“李暮,你怎么看?”
    他又不是元芳,能怎么看。
    “黄教授,我看刚刚那位专家说得不错……”李暮拿着笔记就背,让黄新华也无可奈何。
    实在是笔记上没法回答的问题,他就根据那些教授的正确思路,稍稍往后延伸一些:
    “气态粒子以基本无碰撞的直线运动飞速传送至基片,到达基片表面的粒子一部分被反射,另一部分吸附在基片……”
    反正主打一个挤牙膏式发言,你不问我就不说,你问我就说的一点。
    ……
    理论讨论一直持续到下午,一众专家教授茶水都喝了五六杯,肚子都得咕咕叫。
    不过成果十分喜人,大致的方向在李暮的有意引导下已经被讨论出来。
    接下来就是不断地完善、补充。
    ……
    时间一晃过去三天。
    见识到了一众专家教授们群策群力的效果后,李暮对搞出大规模集成电路信心更强了许多。
    他甚至有一个荒诞的念头:“说不定真能把大规模集成电路搞出来。”
    之所以觉得荒诞,是因为M帝要搞出来都还需要6年时间,而夏国原定历史上十二年后才能研制成功。
    可仔细想想,有他开挂好像也不是不可能。
    ……
    实验室内。
    讨论进行到最后,黄新华等专家教授们已经找到了完成薄膜沉积过程的四个实验设计,并且初步弄出方案。
    集思广益,外加有李暮引导的情况下,这些专家们深厚知识储备的优势就展现出来。
    但四个方向设计,听着不多,每一个却可能要耗费半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去实验,一旦失败便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就在会议进入尾声的时候,黄新华忽然道:“李暮,你怎么看?”
    他本来只是照常问一嘴,没指望能有什么回应。
    李暮却心中微动,觉得这是个好机会:“黄教授,我有一个大胆地推测,不知道当不当讲?”
    这个回答,让所有人的目光,都不由投了过来,纷纷露出惊讶之色。
    “讲,没什么当讲不当讲的,有想法就要说出来!”黄新华脸上露出喜色道。
    李暮道:“我认为实现薄膜沉积的四个方向中,可以优先研究物理气相沉积,之后再研究化学气相沉积。”
    “后者工艺复杂、环境要求高、成本高,还可能会排放有害气体,实验起来耗时耗力,不是最好的选择。”
    “那你有没有气象沉积的实验设计思路?”黄新华忍不住问了一句。
    李暮微微沉吟,在所有人期待的目光中,缓缓道:“我认为可以用蒸发法和溅射法。”
    “蒸发法和溅射法,这是什么?”黄新华惊讶道。
    这个答案也让在场的众人纷纷露出惊色。
    实验设计和实验方法可完全不同,前者还需要完善补充,后者切切实实地照做就行。
    李暮道:“蒸发法,就是把镀料蒸发,使得气化后的镀料原子、分子或离子在基体上沉积,形成所需的薄膜。”
    “而溅射法,通过加热、升华或溅射等方式,让镀料从固态转化为气态或离子态。”
    “这些镀料的原子、分子或离子会在碰撞后产生多种反应,再提升形成均匀性较好的薄膜,薄膜的成分,也接近靶材成分。”
    待李暮说完之后,全场鸦雀无声,所有人都陷入沉思,惊诧。
    黄新华眉头紧蹙,低垂着头深思,十几秒后,脸上露出了恍然,笑容再也抑制不住,站起身哈哈大笑:
    “天才的想法!”
    “两种新方法理论上完全可行!”
    王绶觉越说越激动,随后竟然带头鼓起掌。
    “啪啪”
    “啪啪啪……”
    下一刻,实验室众多被惊醒的专家们也随之热烈的开始鼓掌,脸上的神色满是惊叹,欣赏。
    “说得太好了,这个想法为我们省去了大量的苦功啊!”陆骞走过来,高兴地拍了拍李暮的肩膀。
    顾同同样面带笑容道:“要不怎么是天才呢,让人不佩服都不行!”
    面对着众人的夸赞和赞许的眼神,李暮微微赧然。
    自家人知道自家事,他不过就是照着答案念罢了。
    待掌声停下后,王绶觉雷厉风行的开始安排:“接下来我们分成两组,一组按照李暮提供的框架完善实验设计!”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