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艺术家苏杨第(1/2)页
夜色渐深。
北海洋汽水仓库孤零零地矗立在郊野尽头。铁皮屋檐下悬着一块早已褪色的招牌,在寒风中发出吱呀作响的呻吟。
90年代初,这个品牌曾风靡千家万户。
那时的孩子们总爱蹲在黄泥路旁,眼巴巴望着载满汽水的货车呼啸而过,幻想能捡到一两瓶颠落的汽水,争抢着享受那难得的免费饮料……
尤其是盛夏时节,蝉鸣声裹挟着汽水开瓶的“噗嗤”声,构成了孩子们最纯粹的欢乐。
有汽水和棒冰的小卖部,曾是他们的天堂。
苏杨的脑海中闪过这个品牌的记忆,恍惚间,觉得自己挺喜欢这个品牌的,也收集了好多瓶子……
如今,这座仓库已不再用作汽水厂,但并没有完全废弃。
主人对它进行了简单改造,分割成若干区域分批出租。
渐渐地,这座废弃的汽水厂仓库被改造成了一片外来务工人员的聚居区。
虽然条件简陋,但租客们将这里打理得井井有条……
他们在墙根下开辟了小花坛,用捡来的砖块垒成简易围栏,破旧的窗台上摆着洗净的汽水瓶改造成的花盆。
这些长期居住的打工者们,像照料自家院落般精心照顾着那些顽强生长的花草,令这片本应破败的廉租区意外地透着几分生活的温度。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曾经风靡整个华夏摇滚乐坛的窦文斌,竟隐居在此处。
不过与其他租客相比,他确实住得更阔绰一些……
嗯,位于最东侧的那栋最大的独层楼房里。
……
摩托车在汽水厂仓库前一个急刹停下。
窦文斌随手捋了捋被风吹乱的头发,拔下钥匙对着苏杨叮嘱了一句:“拎着鱼,上楼,上楼的时候不要乱看……”
“嗯……”
苏杨点点头,跟在老窦的后面默默地走上楼。
锈迹斑驳的楼梯在他脚下咚咚作响,三楼的门推开时,一阵风吹来,但似乎并不特别冷。
苏杨在走道上驻足观望,下方的租客区生活气息浓郁,隐约传来阵阵欢笑声。
他其实很喜欢这种氛围,看着来往的行人们,看着一些孩子们在嬉戏打闹跳绳,觉得这里格外安逸。
这个时候,他不禁想起那些睡在天桥下的工友们,不知道下雪后他们会不会换个地方住……
他们并非贫穷,只是舍不得花钱住旅馆罢了。
其实花点小钱,住这里也挺好的,像这样的租房,海山城到处都是……
走进屋里,窦文斌踢开散落满地的乐谱,背对着苏杨从冰箱取出两瓶啤酒:“万一被记者逮住了,你别跟记者瞎说,就当没见过我。反正就是偶然遇上的……”
苏杨点头答应。
“你随便逛逛,我去做饭,晚上在这儿吃,正好尝尝我钓的鱼。”老窦不等苏杨回答,就转身进了厨房。
不一会儿,油锅滋滋作响的声音从厨房传来。
窦文斌系着围裙翻炒辣椒,动作熟练得像个老厨师。
苏杨来到院子里,听老窦对着墙角那株半死不活的月季指点道:“得换土,砌个花坛,你不是会泥瓦活吗?改天帮我弄一个。”
说完以后……
“砰“的一声,啤酒瓶在矮桌上被磕开。
窦文斌一边嚼着花生米,一边打量着前面的墙面:“你说这墙要不要敲掉改成落地窗?我琢磨这事半年了......其实我想把这里买下来改造一下,但这里手续不全,不好买......”
灯光下,窦文斌絮絮叨叨地说着。
如今的他早已看不出半点摇滚天王的影子,倒像个发福的中年大叔。
苏杨望着窦文斌那日渐稀疏的头发,心想再过几年要是再秃点儿,这形象怕是要更贴切了。
时间在闲聊中不知不觉流逝,苏杨仔细打量着周围环境,在脑海中勾勒着装修方案,时不时和老窦交流几句想法。
老窦对这些建议甚是满意,忍不住咧嘴笑了起来,随后提着啤酒和刚烧好的饭菜,支起一张小桌板,与苏杨边吃边聊起来......
不知道是不是这些年憋坏了,又或者老窦天性如此随和,他对谁都这般自来熟。
聊起天来格外健谈,话题能从钓鱼跳到装修,再扯到家长里短,偶尔也会像寻常中年人那样说些荤段子。
每当聊到兴头上,他便哈哈大笑,举杯和苏杨相碰。
相比之下苏杨要腼腆得多,几口啤酒下肚就红了脸,多半时候只是点头应和着,活像个捧哏的。
不过这样的老窦反而让人感到亲切……
他不像那些张口闭口谈梦想的导演,也不似那个神经兮兮的张晓东,他就是个接地气的普通人,说人话,聊人事,相处起来格外舒坦。
今天的天空没有月亮。
明天会下一场小雪……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以后,老窦略微醉醺醺地看着苏杨。
“你挺特别的,对我没啥兴趣,也不多嘴,跟你相处也舒服,等这阵子风过了以后,我们再规划规划装修……”
“成……不过,那些记者……”
“不管他们,他们就喜欢编点新闻博人眼球,你闷声不吭就行……你越重视,他们就越来劲……”
“对了,你不说我还没关系,你一说,我突然来了兴趣,宋唐乐队时候我听说你突然离开……”
“其实不算突然离开,主要是乐队理念不合。有人想妥协签约资本,靠商业演出和创作任务赚钱,而我只想专注音乐创作,不愿随便发歌。我们大吵一架,加上年轻气盛时闹出的绯闻……也不算真挖于龙那货的墙脚,就是酒后有人主动贴上来,结果被无良记者抓拍炒作......算是为当年的放荡不羁付出代价吧。”
“告别演唱会呢?”
第十一章 艺术家苏杨第(1/2)页,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