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 逆袭之前第(1/2)页
经历过80年代娱乐圈的人,这辈子大抵都忘不了那段“黄张争霸“的岁月。
那是港台娱乐最辉煌的黄金年代,所有颁奖礼的聚光灯下永远只聚焦两个名字……
黄国荣与张咏麟。
金马奖、金像奖、十大劲歌金曲......
所有含金量最高的奖项,永远在他们二人之间轮转。
今天黄生捧走“最佳男主角”,明天张生便斩获“最受欢迎男歌手”。
领奖台上一个微笑致意,台下必是欢呼与倒彩齐飞。
粉丝为偶像当街斗殴、报纸为销量标题党横行,连大排档的伙计都会为“谁更威”吵到摔碎碗碟。
对同期其他艺人而言,这却是最绝望的时代。
在两人的光芒笼罩下,其他艺人根本拿不到任何最高奖项,只能沦为陪衬。
即使是后来如日中天的四大天王,在那个年代也只能在颁奖典礼上默默站立,如同喽啰般不起眼......
直到1991年,黄国荣在连夺三座金像奖后突然宣布退出奖项,这场持续八年的巅峰对决才渐熄烽火。
而当年那些在红毯边缘当背景板的“四大天王们”终于熬出了头。
然后,他们的时代来了……
……
四大天王的时代虽然辉煌,但远不及当年黄张双王争霸时的疯狂。
随着时间流逝,曾经的四大天王中,张德华势头最为强劲,影视歌三栖全面开花,逐渐呈现出全民偶像的特质。
而许学友则在歌坛持续突破销售纪录,同时在影坛也取得不俗成就。
虽然与其他两位天王的差距并不悬殊,但大陆和港台娱乐圈已隐约看到了当年双王争霸的苗头正在重现……
而橙红星娱与星盛华娱自然也看到了这一幕……
他们的野心远不止于打造乐坛天后之争!
他们试图复刻80年代“黄张争霸”的辉煌,将萤火虫与虫儿飞的销量厮杀视为一场预热,真正的目标是缔造属于这个时代的“双王争霸”格局。
随着2月临近,两家公司已悄然布局天王对决……
星盛力推全能天王张德华,橙红则押注歌神许学友。
双方倾注顶级资源,从卫视黄金档到地铁屏,从电台打榜到海外宣发,誓要让这场天王之战席卷全民视线。
正如当年黄国荣与张咏麟垄断奖项一般,他们企图通过绝对热度挤压同期歌手的生存空间,与其他两位天王拉开差距,让市场沦为“赢家通吃”的战场。
所有人清楚,这场战役若取得成功,不仅将重塑整个乐坛的格局,更将为两家公司奠定未来十年在行业内的霸主地位!
……
1月30日。
凛冽的寒风终于减弱了几分,春节刚过,距离2月仅剩最后一天。
燕京郊区的刻录厂内,张晓东完成了专辑最后的录制。
他走出录音室,抬头看着墙上张德华的海报许久,最终做出了一个决定。
“要再等等吗?”
“不!就和他们硬碰硬!”
“我们的资源可能比不上他们......”
“但我想试试!”
一阵冷风卷过,他推开屋门,看到许颂文正站在桌前。
此刻的许颂文刚挂断电话,目光久久停留在专辑封面上,眉头紧锁。
双王争霸的时代总是充满疯狂。
如今看着橙红星娱与星盛华娱的造势趋势,基本可以预见2月的音乐市场将掀起怎样的风暴。
面对这场即将到来的厮杀,除这两大巨头外,华夏和港台几乎所有的娱乐公司都选择避其锋芒,生怕成为这场时代洪流中的牺牲品。
而张晓东这个时代发布专辑,显然不太理智。
灯光下,许颂文抬头凝视着张晓东许久。
张晓东面色平静,目光坚定。
“第一批,先印500张专辑?”许颂文问道。
“可以试试!”张晓东回答。
“好!我们合作的大概有20家正版专辑门店,其中包括一些电子数码商城。如果你决定了,我这就帮你联系。”许颂文点点头。
“嗯!”张晓东简短应道。
办公室里短暂地陷入了寂静。
片刻后,苏杨从外面走了进来。看到苏杨后,张晓东走上前问道:“第一批先印500张,如果10天内能卖完,我们再追加700张,你觉得怎么样?”
“可以,大概需要多少钱?”苏杨点点头。
“刻录成本倒是不高,就是宣传发行这块可能需要多投入一些.....”张晓东欲言又止。
“我这点钱够吗?”苏杨问道。
“理论上不够,不过......”张晓东思索片刻:“只要能在商场铺货,不需要20家电子数码商场全部铺开,只要能有3家愿意上架,估计就能成......”
“嗯......”苏杨点点头。
随后,两人目光看向了许颂文。
许颂文推了推眼镜,翻开电话簿挨个拨打熟悉的号码。
起初他脸上带着笑容,热情地与几家关系要好的唱片公司商谈专辑上架事宜。
对方接听时也颇为客气,但当听到是张晓东的专辑后,电话那头都陷入了漫长的沉默。
许颂文早有预料,立即提出可以先免费提供500张试销,等实际售出后再结算分成的方案。
然而回应他的依然只有令人窒息的沉默。
最终,对方用沉重的语气给出了答复……
第四十六章 逆袭之前第(1/2)页,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