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 一步一步逆袭第(2/2)页
好的专辑发酵……
也仅仅是两天时间而已。
不过……
2月2日这天,当海山城的装修工人们加入销售团队后,一切开始悄然发生变化……
…………………………
2月份的的燕京城,打工者的身影如潮水般涌动。
年关刚过,天桥下便挤满裹着旧棉袄的农民工,蹲在路边,带着行李,用充满希望的渴望,看着这座城市。
有人回家过年后,再回来……
有人却始终留在燕京城,一两年,甚至三四年都不曾回去……
外来务工者,永远是这座大都市不变的主旋律。
当然,不止是他们……
还有地下室里的北漂青年,抱着吉他,哼着无人问津的歌谣;
还有清晨劳务市场上排起的长龙,一张张黝黑的面孔在寒雾中若隐若现。
有人攥着破旧的招工,有人揣着皱巴巴的汇款单,更多人穿着光鲜亮丽的衣服却沉默地站在立交桥下,望着高楼玻璃幕墙反射的刺眼光芒……
这座城市吞噬了无数汗水与青春,却也让某些梦想,在钢筋水泥的缝隙里悄然生根。
……
丁春根今年没回家过年。
由于工程赶工,他一直在工棚里住着。
和工友们挤在一起倒也不算太孤单,只是每逢年节,心里总忍不住惦记老家。
好在老板待他们不错,不仅给放了几天假,工钱也结得爽快。
可惜假期太短,回乡的路费又贵,最后他们还是留在了燕京城。
他们的消遣方式很单调……
无非是凑在一起打牌、哼些跑调的歌,或是三三两两漫无目的地在城里闲逛。
钢筋铁骨的楼缝里漏不下多少热闹,但至少比冷清的工棚强些。
2月2日傍晚。
丁春根独自一人走在天桥上,突然撞见了个老乡。
那老乡正跟了个老板,帮忙卖磁带,三块钱一盘,卖一盘能提成一块。
两人蹲在桥边抽烟闲扯时,老乡随手按下播放键。
前几首歌的旋律平平淡淡,直到展翅高飞的前奏骤然爆发,丁春根停下了聊天。
“这首歌,挺好听的。”
“是啊,挺好听的。”
“我买一盒吧。”
“收你两块就成。”
“那不成,说好三块就三块。”丁春根执意将钱塞过去:“哪能让你贴钱。”
“差什么一块钱,喜欢的话,就拿过去听吧……”
“那不成,咱不能差事,3块钱就3块钱……”
“……”
丁春根和老乡推让了一番,最终还是用三块钱买下了那盒磁带。
临别前,他又跟老乡闲聊几句,递了几根烟,这才转身离开。
夜幕降临,丁春根回到简陋的窝棚,将那盒磁带放入录音机。
当音乐响起时,沙哑的嘶吼与激昂的电吉他声瞬间撕裂了夜的寂静。
歌声中饱含着孤独与迷茫的苍凉,却又在一次次嘶吼中迸发出穿透阴霾的力量,最终化作向上攀爬的倔强呐喊......
这音乐很带劲,让人热血沸腾,却又莫名勾起了一丝想家的情绪。
他点燃一根烟,正沉浸在旋律中时,在外闲逛的工友们陆续回到了窝棚。
当那花的前奏响起,众人都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围坐在录音机旁。
沙哑深情的嗓音在狭小的空间里回荡,有人跟着节奏轻轻点头,有人默默听着。
歌曲播完后,工棚里短暂地陷入了寂静……
随后……
“这歌好听!哪儿买的?”年纪最小的阿强最先开口,盯着那盒磁带。
“天桥下老刘那儿,三块钱一盘。”丁春根弹了弹烟灰:“说是新出的专辑,里头还有首更燃的......我给你们听听……”
丁春根在所有人的目光下……
切换到了那首展翅高飞。
……
2月3日凌晨。
“第一批专辑,卖完了!”
“1月31日,卖出了20张。”
“2月1日,卖出了45张……”
“今天……”
“107张……”
“总共卖出了172张……”
“第一批200张专辑,就差28张,差不多卖完了……”
“可以……”
“……”
昏暗的灯光下,苏杨接过沈力威递来的销售账单。
当听到“第一批200张专辑已卖出172张”的汇报时,屋里所有人都难掩兴奋……
尽管数字不大,但持续增长的销量就像黑暗中的火苗,渐渐点燃了众人心头的希望。
唯独苏杨依旧神色平静。
他快速扫了一眼账单,在张晓东等人期待的目光中转向许颂文:“下一批试试500张?”
“或者直接印1000张?”许颂文推了推眼镜:“1000张,可以将刻录成本再降5毛钱……”
“有点风险,要不……”
就在这个时候。
门口传来一阵敲门声。
推门而入的是从山城来的老刘,他带着欣喜的语气说道:“苏总,剩下的28张专辑已经全部卖完了!”
顿了顿,他又补充道:“我还带了些朋友过来,他们最近正好放假没事做,想问问能不能跟着苏总一起卖磁带?”
“……”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