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章 此间安逸,哪管天下霍乱滔天第(2/2)页
能为天子所用
最关键的是兵权兵权呀。
猛然间,伏寿像是想到了一个名字
她的眼眸猛然睁开,精神也为之一振。
“还有一个人他若是他能被陛下收为己用,加以陛下与百官的扶持,或许或许能在朝廷上培养出一个不弱于曹操的势力,在未来能与曹操分庭抗礼”
唔
分庭抗礼么
伏皇后这话脱口
天子刘协的眼眸也一下子睁开。
大汉朝四百多年的经验告诉他,若要皇权稳固,那朝堂上的权臣必须有所制衡。
譬如,他的父皇灵帝在位时,纵是声色犬马、卖官鬻爵、党锢之祸横行
可仔细算下来,他在世期间,朝堂上始终没有动乱过所谓朝堂稳如泰山,哪管天下霍乱滔天
之所以如此,便在于灵帝的制衡之术,他赋予宦官极大权利的同时也重用外戚
以张让、赵忠为首的十常侍与外戚何进分庭抗礼,灵帝就可以稳坐钓鱼台,稳如泰山。
说句夸张的,莫说是灵帝让宫女们穿开裆裤,就是他下令让宫女与嫔妃不穿裤子,谁又敢说出个不字
与之相反
若然朝堂上一家独大,必定会造成皇权的旁落,这点历史上已经有无数鲜活的例子,历历在目啊
“皇后说的有理”天子刘协也打起了精神,“若然朝堂上,他曹操一家独大,那随着他地盘的增加、兵马的雄壮,难免会生出其它的心思”
“可若是朝堂上还有人能与他分庭抗礼,两虎相争,咱们的大汉,朕这天子之位反倒是安如磐石,只是”
一句话讲到最后,天子刘协踟蹰了
如今身处许都,想要培育出一个能与曹操分庭抗礼的人,谈何容易
退一万步说,如今有兵权的除了曹氏、夏侯氏的族人外,哪还有什么人
皇后说的这个人选多半
想到这儿,天子刘协叹出口气,没有继续说下去。
可伏寿这边,却直接念出了他的名字,恰恰这个名字让天子刘协的眼眸中登时闪烁出夺萃的光芒。
“陛下幕府功曹,龙骁营统领陆羽他年龄不大,身世又清白,手握的龙骁营是曹营中最骁勇的兵马如果陛下能拉拢到他的话那”
伏寿口中的清白,乃是说陆羽与曹操并无血脉、家族的联系,从身世上看,是可以拉拢的对象
讲到这儿,伏寿顿了一下,继续道:
“陛下,臣妾听父亲讲此番曹操之所以能西进洛阳,迎奉陛下,全是此陆羽的计策包括这中间如何的合纵连横,如何的谋算部署也与他脱不了半点干系陛下不也怀疑此子与两年前从大汉消失的隐麟有关嘛”
“陛下岂忘了,月旦评曾有言得隐麟者,可安天下”
霍
伏寿最后这句“得隐麟者可安天下”正是天子刘协下意识想到的话。
进入许都不过一日,他已经听说了许多有关陆羽的传说,似乎曹操能如此顺利的将他这个天子从各股军阀手中夺出这陆羽的谋算至关重要。
而倘若他真的是隐麟,那就不是是否争取的问题了,是一定要一定要将隐麟收入朝廷
甚至,在刘协看来,能帮助他匡扶汉室的根本不是什么曹操,是“安天下”的隐麟哪
那一句月旦评传出的话语“得隐麟可安天下”
如今的天子刘协是宁可信其有,更是他能抓住的最后一根稻草。
呼
长长的呼出口气,刘协的眼眸微眯。
“皇后所言极是,朕也是这么想的可,当务之急朕要如何拉拢他呢皇后岂不闻明日早朝,奏请大汉百官职阶的乃是曹操啊这陆羽如此重要他曹操又岂会不为其请官,加官进爵,委以重任”
“明日早朝,正是陛下示好的机会呀”
不等天子刘协把话讲完,伏寿直接开口打断。“曹操可以封赏陆羽,陛下也可以呀曹操若是封陆羽为寻常官职,那陛下就将他封列九卿之位,若是曹操表奏的是九卿,陛下也可以破例将他封为三公之中汉室旧臣均站在陛下这边,必然不会反对曹操更是不会反对这便是陛下的天恩”
讲到这儿,伏寿顿了一下。“这陆羽在迎奉陛下时,立下如此大功,此番封赏便是封什么都不为过,可恰恰能让他感受到陛下的好意,如此这般,以后陛下再拉拢他就显得顺理成章”
霍
天子刘协眼眸凝起。
他微微的思虑了片刻
紧接着
“好,好,好”一连三个好字,刘协的嘴角勾起,一抹怅然的笑意呼之欲出
“还是皇后深得我心哈哈,好朕就着重的去封赏陆羽,一来可以彰显出朕的好意,二来纵是让曹操猜忌于这陆羽,也不失为一桩妙策到时候,朕再拉拢、提携他,便是顺理成章”
此言一出
皇后伏寿颔首点头。
恰恰这点头的档口,一缕白发被天子刘协看到,他一下子脸色骤变,极尽极尽关怀之色。“皇后怎么有白发了呢”
“噢多半是最近没睡好吧”皇后伏寿随口编出一个理由。
其实这一路上,她很累,她无时无刻都在为天子,为汉庭思索
未雨绸缪也好,防患于未然也罢
她操的心比刘协要多得多
至于这白发,哪里是没有睡好,一连几日,她便是阖眼时,脑海中依旧在飞速的运转睡不着啊
谁又能想到,在这乱世之中,当天子难,当皇后又谈何容易呢
咚咚
破晓将至,伴随着庄严的编钟声响,时隔两年之后,大汉终于又迎来了它的早朝。
咚
古朴的编钟不断的被敲响。
深沉、稳重
人都说“钟鸣鼎食”乃是富贵之家的气象,例如大钟一般,财富越多、地位越高,位置才越高,声音越深沉、越稳重
咚
这每一枚编钟都能发出各自恒定的声音,几个音阶的和鸣、配合,才发出这世间少有的天籁音响
这久别重逢的早朝以编钟奏响,似乎更预示着大汉要振兴,需要更多人齐心协力、勠力同心才能完成。
当然,这不过是一个美好的愿景罢了。
“陛下,臣有奏”
“曹爱卿,不妨于这大殿上直言。”
“臣请重建太学,重立太学石经”
此言一出,满座哗然一片。
几乎满朝公卿都以为,这久违的早朝,曹操的第一封奏书必是为属下将士们请官,为此番迎天子的功勋之臣加官进爵
可曹操提出的竟是重建太学,重立太学石经
这
一下子,满座议论一片。
就连天子刘协都懵了曹操这是什么意思重建太学比给他的属下们加官进爵还要重要么
他眨巴了下眼睛
曹操继续开口:“二十五年前,司徒桥玄就曾以一篇国本论阐述我大汉教育乃强国之法,时至今日,这个理论依旧无比重要”
“臣请陛下允准,重建太学,重立太学石经,以此昭告天下士人,我大汉回来了,我大汉从未忘记每一个莘莘士子”
慷慨激昂
无疑,这话让整个汉室群臣对曹操侧目不已,提到太学,那想到的无疑便是那些声名赫赫的人物桥玄、蔡邕、段颎、郑玄
这些名字,不正是标志大汉文化的兴盛么
曹操迎奉天子,第一封奏书不请功,反倒是请建太学,这简直太俘获百官的与朝廷的好感了。
“臣附议”
杨彪第一个站出来
“臣也附议”
伏完也站出来紧接着,几乎汉室群臣尽皆站了出来。
太学意味着太多了,当然太学的兴建绝不是一句话那么简单,需要消耗大量的财物曹操既主动提起,他们怎么可能不支持呢又怎么可能不感动呢
当然
他们感动的早了,他们自作多情了,曹操建太学跟朝廷,跟天子,甚至跟大汉都没有关系
唯独与一个人有关那便是他的长公子羽儿
这是曹操西进洛阳、迎奉天子前就答应羽儿的
这久违的早朝,这一封诏书,他曹操不为天下,不为黎民,不为宏图霸业,只为一个老父亲对儿子昔日里最郑重的承诺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