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六十九章 名不副实的文景之治  满级考古大师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六十九章 名不副实的文景之治第(1/2)页
参观了一番荆州文保中心的简牍修复工作后,陈翰的内心是非常激荡的。

    百闻不如一见

    虽然以前他就知道,荆州文保中心这边的简牍修复水平世界第一,十分厉害。

    但是亲眼看过之后,才是真正的感受到了这简牍修复技术的魅力。

    陈翰亲眼看着一根软的和面条一样,而且通体发黑,几乎和淤泥没什么区别的简牍,被复原成了刚写好的样子。

    这简直太神奇了。

    也就是他是孔建文的学生,才有这个待遇。

    不然需要耗费大半年时间才能完成的整个修复流程,不会让他看的这么清楚的。

    “怎么样,小陈。”

    荣华笑眯眯的带着陈翰走出了洗简室,自豪的说道:“见识到文物修复的魅力了吧。”

    陈翰猛点头:“见识到了,化腐朽为神奇”

    “走吧,该看的也看了,老李应该也和陈树仁交接完了,我带你们去看看湖北所在凤凰山十号墓发现的竹简。”

    “这可是一批了不得的汉简啊。”

    荣华带着陈翰,很快就找到了正围着那台高光谱图像分析系统转悠的李教授。

    “老李,走”

    “去我办公室,我给你们看看这台机器的成果”

    李教授立马饶有兴致的跟上。

    荣华带着他俩很快就回了自己的办公室。

    他的办公室很简约,除了一堆书籍之外,就只有一个办公桌和一台电脑,没有任何摆件或者书画之类的东西。

    很符合一位科研工作者的形象。

    “来来来,你们看看这批竹简的内容。”

    招呼着陈翰和李教授来到电脑前,荣华熟练的打开了一个专门用于存档的文件夹。

    文件夹件。

    点开后,一堆经过技术处理的竹简拓印照就出现在了他们眼前。

    准确的说,这都不是竹简拓印照,而是那台高光谱图像分析系统扫描合成出来的照片。

    170多枚竹简和6枚木牍,听起来好像很多,但是实际读起来字数并不多,但是信息量一点都不少。

    这也是华夏古文的一大优点,几个字就能饱含很多信息量。

    “四年后九月辛亥平里五大夫张偃告知地下”陈翰轻声念出了第一枚木牍背面的篆书文字。

    “对,根据湖北所的确认,10号墓的绝对年代应该是西汉景帝四年。”

    “墓主人是一位五大夫。”

    “也是五大夫啊”李教授皱了皱眉。

    16位五大夫。

    而且根据这段时间的勘探结果来看,号墓已经是社科院考古所负责的区域里,墓葬规格最大的一座了。

    这座10号墓大家也有所耳闻,是湖北所负责的区域里墓葬规模最大的一座。文網

    看起来凤凰山的这片贵族汉墓群,安葬的主要是以小贵族为主,最高的爵位也就在五大夫了。

    继续往下看。

    连续看了多枚竹简后,陈翰就大致确定了,这位墓主人应该是一位西汉时期江陵西乡的一位官员。

    而且应该是一位主要负责收税的“乡佐”。

    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乡税务官。

    因为其中有很多竹简,都是纪录一些和田亩以及贷种有关的内容。

    比如其中一简这样写道:“郑里25户,能田者69人,人口共110人,田地总面积617亩,每户贷种量均为每亩1斗。”

    里,是秦汉时期最基础的一个行政单位,相当于现在的村。

    郑里,也就是一个叫做郑的村子。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这个数据里记载的能田者69人,并不是郑里的所有种田的人,只是向官府借贷种子的贫民。

    同样,还有一个竹简上纪录了郑里需要纳赋税的人数是72人。

    这72人,也并非是郑里的所有人,也没有计算拥有免役特权的人。

    这样看,这两个数字如此相近,倒是应该是合理的。

    但是,从这两组数字之中,可以看得出来,郑里编户齐民的大部分百姓,都还是贫民,而且贫穷到连种地的种子都需要向政府借贷才行。


第六十九章 名不副实的文景之治第(1/2)页,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