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九章 名不副实的文景之治第(2/2)页
而且以田亩数量和人口来计算,就算以每亩高产3石粮食来算,每户人家平均年产粮食也就74石。
    而按照每口人每日5升粮才能果腹的最低标准来算,每户人家的粮食需求则有792石。
    显然,郑里的百姓,就算田亩高产,也不足以让一家人吃饱
    这还没算上每户百姓要缴纳的赋税
    十号墓出土的这批竹简,几乎细致的记载了西汉景帝时期需要缴纳的算赋、口钱,以及每年的征收次数。
    例如其中一枚木牍就记载了,市阳里的算钱在二、三两月都收了三次,四月收了四次,五月收了三次,六月收了一次,一共十四次
    不过每个月征收时的算赋都是同样的数量。
    比如市阳里二月征收了三次,每次都是112算,四月征收的四次都是109算。
    这说明算赋的征收应该是每个月定一个数字,然后每月征收一次,没征收齐的话就再下乡去收。
    一户人家一月只交一次就行,并非是多次征收。
    但是即便如此,二、三、四、五、六月都需要征收一次,半年就交了五次税,这税也太繁重了。
    就算景帝三年到四年是爆发“七国之乱”的时候,算得上是战乱之际,很可能政府临时加征了赋税,但是也不该如此重税的
    江陵再西汉时期是比较富庶的地区,而且凤凰山汉墓群出土的文物,也印证了当时这个地方物产丰富,社会经济相当发达。
    然而,在西汉前期已经算是高发达的江陵地区,根据这批竹简的记载,当地贫民的比重也几乎超过了85
    而且,每一户贫民负担的算赋也非常的重
    光是种田的产出,全用来吃都没办法吃饱肚子,还需要交这么重的税。
    再加上西汉时期贫民每年都要承担各项徭役,还有田租、刍稿等负担,以及一些不被记录的杂税。
    也难怪,荣华在看过这批竹简后,会认为这批竹简记载的内容,会动摇到目前被史学界广为认可和接受的,华夏第一个大治之世“文景之治”
    至少,从这批竹简的内容来看,对于当时的普通老百姓来说,文景之治并不是那么名副其实啊。
    “沈兄”
    “嗯”
    沈长青走在路上,有遇到相熟的人,彼此都会打个招呼,或是点头。
    但不管是谁。
    每个人脸上都没有多余的表情,仿佛对什么都很是淡漠。
    对此。
    沈长青已是习以为常。
    因为这里是镇魔司,乃是维护大秦稳定的一个机构,主要的职责就是斩杀妖魔诡怪,当然也有一些别的副业。
    可以说。
    镇魔司中,每一个人手上都沾染了许多的鲜血。
    当一个人见惯了生死,那么对很多事情,都会变得淡漠。
    刚开始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沈长青有些不适应,可久而久之也就习惯了。
    镇魔司很大。
    能够留在镇魔司的人,都是实力强横的高手,或者是有成为高手潜质的人。
    沈长青属于后者。
    其中镇魔司一共分为两个职业,一为镇守使,一为除魔使。
    任何一人进入镇魔司,都是从最低层次的除魔使开始,
    然后一步步晋升,最终有望成为镇守使。
    沈长青的前身,就是镇魔司中的一个见习除魔使,也是除魔使中最低级的那种。
    拥有前身的记忆。
    他对于镇魔司的环境,也是非常的熟悉。
    没有用太长时间,沈长青就在一处阁楼面前停下。
    跟镇魔司其他充满肃杀的地方不同,此处阁楼好像是鹤立鸡群一般,在满是血腥的镇魔司中,呈现出不一样的宁静。
    此时阁楼大门敞开,偶尔有人进出。
    沈长青仅仅是迟疑了一下,就跨步走了进去。
    进入阁楼。
    环境便是徒然一变。
    一阵墨香夹杂着微弱的血腥味道扑面而来,让他眉头本能的一皱,但又很快舒展。
    镇魔司每个人身上那种血腥的味道,几乎是没有办法清洗干净。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