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55章 修史和扩张要同步进行  大明太子:最强幕后黑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255章 修史和扩张要同步进行第(1/2)页
在放出消息后,朱标也是在暗暗观察朝堂上,还有民间的反应。

    亲军都尉府的人会第一时间将这些消息送到自己的面前。

    朱标想着是对各种反应做出分析后,再决定下一步动作。

    大明想向外扩张,必须要将整个国家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而不是只有他一个人在摇旗呐喊,冲在前方。

    “李忠”

    “奴婢在”

    朱标以监国名义,下了一道皇太子令旨。

    这道旨意看似漫不经心,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如今位于倭国九州岛萨摩藩地区的鹿儿岛县,是大名岛津氏的居住地,相当于是这片区域里的核心地段。

    朱标在昭告天下的太子令旨里表示对“鹿儿岛县”进行了改名,正式命名此地为“耶路撒冷”。

    颠倒黑白,篡改历史的这一幕,便这样堂而皇之地上映了。

    不过让他颇为意外的是,朝堂上下的群臣虽然对大明水师炮轰倭国沿海岸议论纷纷,意见各一,可却对这道令旨漠不关心,根本没人提出异议。

    或许在他们眼里,不就改个名字而已,有什么大不了的。

    朱标起初觉得有点奇怪,不过随即一想也就释然了。

    我们华夏人自己的历史,是否真如史书上记载的如出一辙这并不好下结论。

    不过有一個不争的事实是,自从儒家掌握话语权一样,历史的记载完全是按着这些人的角度而进行。

    尤其是在秦朝时期,因为要书同文,车同轨的缘故,大量先秦时期的书籍被纷纷销毁,这也为后世儒家垄断历史的解释权,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先秦时期的那些帝王,谁是好,谁是坏,那完全是儒家弟子的笔杆子说了算。

    所以当朱标将倭国萨摩藩地区的“鹿儿岛县改名成“耶路撒冷”时,这帮正人君子们表现得如此淡然,原来是他们早已经对类似的事情习以为常了。

    朱标想到这一点,便迫不及待地将刘伯温喊了过来,向他说明了来意。

    “殿下,你是让老臣编一段故事”

    “对,以先生之文采,区区小事相比信手拈来”朱标哈哈一笑,说道,“此事也只有先生最为合适了。”

    诚意伯刘基的才华是毋庸置疑的,如今也正好派上用场。

    “就是将倭国的九州岛描绘成那些犹太人时代居住的地方,然而在一千年之前却被从其他地方迁移而来的倭人给赶走了”

    “当年犹太人好心收留那些倭人,结果这些倭人对自己的恩人恩将仇报,窃据了这座九州岛。”

    “千年以来,倭人不断繁衍生息,如今已经遍布在倭国本岛这座最大的岛屿。”

    “至于倭国本岛的原住民,则是那些虾夷人,却在那些丧心病狂的倭人驱赶下不得不躲在虾夷岛上才能奄奄一息。”

    “若是大明没有伸出援手,犹太人是无法回到故土,那些虾夷人也是无法在大明的诸侯国北海国力获得喘息之机。”

    “伯温先生,你就大致照着这些意思却写一本历史纪传体,然后孤自然会安排向天下发布。你可比司马迁幸运多了”

    “这可是留名青史的活儿啊。”

    西汉时期的司马迁,也写了一本纪传体史书,便是后世鼎鼎大名的史记。

    不过当时的西汉朝廷,可不会帮着司马迁去推广此书。

    朱标是想让刘伯温以“倭人、犹太人、虾夷人”这三个族群为中心,按他的意思来写一本历史书刊,至于内容自然是由这位天下第一才子发挥。

    想必以刘伯温的才能,是可以将这些故事讲得栩栩如生,让将来的读者对此深信不疑。

    毕竟单单是笔名刘伯温这三个字,那便是如雷贯耳,有着足够的含金量。

    刘伯温闻言后,也立即领命。

    在他看来此事并没有什么大不了,既然太子有要求,自己遵从就是。738

    至于在“倭人、犹太人、虾夷人”这三个族群之间,编一些动听、曲折的故事,这对他而言并不是难事。

    像他们这样的读书人,晚一点春秋笔法,绘声绘色地自己脑补一些故事,是小菜一碟。

    毕竟史书上也不少帝后床头之间的私语,被那些读书人维妙维俏地记载在书本上,搞得他们好像是躲在床底下偷听一样。

    “伯温先生,孤希望这样的史书越早成型越好,你可以多喊一些你的学生来一起帮忙”朱标又补充了一句。

    刘伯温也不敢怠慢,立即领命。

    朱标看着刘伯温离去的背影,嘴角的笑容越来越浓了。

    这些儒家弟子这么喜欢给我们华夏自己的历史胡编乱写,那这种天赋也得多用于海外国家啊。

    大明在向海外扩张时,为了不让自己数百年之后的子孙有愧疚感,甚至圣母心泛滥,潜移默化地去修史是必须的。

    这让大明的任何扩张行为,看上去都是合情合理的。

    几日之后的朝会上,朱标坐在六层台阶的椅子上,亲自主持朝会。

    按道理说,大明水师炮轰倭国沿海岸,对于那些出海贸易时被倭寇打劫的官员而来,应该是扬眉吐气的一刻,终于出了一口胸中的恶气。

    然而,随着大明邸报大规模宣传,使得此事在民间也是广为流传,这让那些武将的威望节节攀升。

    文官和武将是天然尿不到一起的,所以他们心里又是憋屈,又是别扭。

    “殿下,其实这倭寇的行为是私人行为,倭国曾经也愿意向大明朝贡,表示友好之意。朝廷如此做会寒了海外诸国之心啊”户部左侍郎杨思义有些痛心疾首地说道。

    “何况战端一起,有多少普通无辜的老百姓会遭殃啊。”

    “殿下,我们应该以德服人啊这样才能让这些海外国家心服口服啊”

    朱标看了他一眼,表情平淡,没露出任何异色。

    “常升,你怎么看”

    常家二公子,也是东宫之人,备受太子信任。

    “心服口服”

    “怎么样才能够让倭国心服口服”常升笑呵呵地说道。

    常遇春这种弑杀的变态,他儿子肯定也不是什么善良之人。

    杨思义心里嘀咕一句,回道:“这当然是以仁义、诚信”

    “呵呵仁义、诚信”常升讥讽地笑了几声,“我们大明对倭国一向仁义,也是一向诚信,但是他们却不把我们大明放在眼中,不约束自己的武士,以至于数年之前我大明东南倭患严重无比。”

    仁义、诚信这玩意有用,就不会有改朝换代了。

    他自小跟着父亲常遇春打仗,根本不会信这些玩意儿。

    “殿下,大明惩戒的不过是倭国的萨摩藩地区,而非整个倭国,这正好说明了我们大明恩怨分明,又明辨是非。所谓冤有头债有主,臣并不认为大明水师的炮轰,会殃及无辜。”

    常升说话时,同时望向户部左侍郎杨思义:“据常某所知,这大多数的倭寇都是来自萨摩藩地区的流浪武士,而这个地区的男子十有七八都是武士经历,所以大炮之下五冤魂”

    也是多亏了由刘通负责的官方报纸大明之外的世界,这也让许许多多的勋贵和勋贵二代对外面的世界并非两眼一抹黑,说起来都是头头是道。

    这时候,徐辉祖也开口帮腔道了:“这倭国打也已经打了,木已成舟,如今再讨论这些


第255章 修史和扩张要同步进行第(1/2)页,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