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41章 初露才华  带空间,和爸妈全家穿七零挣工分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141章 初露才华第(1/2)页
虽然鸡舍里面收拾的干净,可还是有股子味道。但潘永明几人却在里面待了好半天。

    认真的听着柱子给他们讲解这个鸡舍的不同之处。

    回去的路上,潘永明意味深长的说道:“把这个养殖方法记下来。看来这个向阳公社远远比咱们想象的要复杂啊。”

    第七生产队。

    潘永明、周雪峰、杨继军、肖刚站在一户人家院子里。

    潘永明:“大嫂,这就是你家养的两头猪”

    女人笑道:“可不咋地,我就差把它俩供起来了。咋样,胖乎吧”

    周雪峰:“肥头大耳,白白胖胖的,您照顾的挺好。”

    女人说道:“上次交猪的时候,我比隔壁养的多十斤呢,多拿不少钱。”

    周雪峰问道:“你们这不是按照公分分吗”

    女人说道:“不按,于主任给定的规矩。这猪分到户里了,就按照猪的重量分。还别说,这下子大家可积极了,谁也不偷懒。”

    潘永明沉吟道:“分猪到户,这又是个好办法。”

    这于卫民不简单啊

    第六生产队。

    潘永明:“你们队地挺多啊”

    村民感慨道:“我们队都是盐碱地,之前种啥啥不行。也是这两年产量才提上去的。”

    “要不说还是得学知识。下放户里有几个农学专家,盯着帮我们提高产量。”

    “聪明人一个主意,那顶我们干上半辈子的经验。”

    潘永明几人脑子里像是有什么东西闪过。

    “下放户里有很多这样的专家吗”

    村民看了他们一眼,有点儿嫌弃他们见识少。

    “我们公社之所以发展这么快,人家那些下放户可没少帮忙。那是啥人都有,懂机械的,懂农药的,懂种植的更别提还出了一群老师。”

    所以,当年于卫民把这些下放户都要走,本来就是算计好的而不是什么为了县里分担

    突然有种降了智商的感觉,潘永明几人有点儿自闭了。

    第四生产队和第五生产队是挨着的。

    潘永明几人站在林子里,看着地上一块块儿的蘑菇地。

    不得不说村民们很会利用空间,除了走路的地方基本能刨坑的地方都刨了。

    肖刚:“老乡,这都是种的蘑菇在林子里,就用玉米芯就能长”

    “可不咋地。这蘑菇就喜欢阴凉的地方,晒着反而养不活。种一次能长五六茬儿呢,产量老高了。”

    肖刚:“这蘑菇收了后放不住吧”

    “可不么,我们还得摘回去晒干了才行。麻烦是麻烦点儿,但是就能放很久了。还能坐轮船卖到外国去。听我孙子说还能帮国家赚那啥”

    潘永明接话道:“外汇”

    “对,对,外汇,就这词儿。”

    第三生产队。

    第三生产队就自己买了个榨油机,也弄了个榨油作坊。

    因为是小型榨油机,一次性产油不多。所以几乎是一天二十四小时不停地在榨油。

    潘永明:“老乡,你们这大豆不用吃吗有这么多余粮用来榨油吗”

    “对啊,自打改变种植品种,把沙地种大豆后,再用大豆和别的生产队换玉米。我们就不愁吃了。”

    “多出来的大豆,还能做豆油。赚外啥来着”

    潘永明:“赚外汇”

    “对,对,就是这词儿。没想到卖个油不紧队里得了钱,还能帮国家。”

    第二生产队。

    潘永明几人到的时候,正好赶上运输队过来拉鱼。

    一条条风干了的鱼很快被称重装车。

    运输队的人显然也很熟了,装好后,双方在交接单上签好字,就火速拉走了。

    几辆大卡车开在水泥路上,连点儿灰尘有没有。

    潘永明:“不用问了,又是拉走赚外汇去了。”

    周雪峰说道:“只剩下第一生产队了。其实到了这一步,于卫民完全可以通过审查了。”

    人家业绩摆在这里,让哪里的领导审查,那都得通过啊。

    杨继军:“他们搞得这些东西看起来没啥技术含量。但是往细了想,每个主意又都很妙。”

    肖刚:“我现在想去看看那一批下放户。他们被于卫民接收也有几年了,现在到底过得咋样了”

    不单他好奇,他们几个也好奇。

    几人也没停留,出了第二生产队,就往第一生产队去了。

    下放户的五排房子他们知道。每间房子的外面,都挂着不少鱼干和玉米棒子。


第141章 初露才华第(1/2)页,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