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文化,更是一种守护  异乡人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文化,更是一种守护第(2/2)页
领略了向往蓝天的强悍和飞升之感,而独具匠心的篱笆门未尝不是对“天人合一”的具像诠释。至于山坡上错落有致的一座座民居上面袅袅飘移的炊烟,无疑是从容、宁静与安祥情思的物化……
    不错,从身体栖居或安顿肉身角度来说,城市确乎是不二之选。它太会侍候和讨好我们的身体了:热了有空调,冷了有暖气,落坐有沙发,睡觉有席梦思,拉撒有抽水马桶,散步有彩色地砖,餐饮有酒肆茶楼,购物有大小超市……城市的一切都是为了让身体舒服和生活方便而营造的,在这点上可以说应有尽有。唯一没有的是诗意。这是因为,诗意产生于自然,而城市离间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砍掉了树林,屏蔽了星星,硬化了泥土;诗意产于从容,而城市让人们在个人利益最大化的搏弈中疲于奔命;诗意产生于纯粹与纯洁,而城市使得人们在物欲横流的脏水沟里变得污秽不堪。法国人安托马·菲雷埃一六九O年为新编《通用词典》作注解说:“耕种土地是人类曾经从事的一切活动中最诚实、最纯洁的活动。”而文化,则是“人类为使土地肥沃、种植树木和栽培植物所采取的耕耘和改良措施。”然而城市恰恰与此背道而驰。城市成了土地的破坏者,成了农耕文化和田园风光的终结者,唆使吮吸大地母亲乳汁长大的人类恩将仇报,愈发在其母体上胡作非为。换言之,以断代式思维和掠夺式行为向前推进的现代化、城市化进程正在毫不留情地消解诗意,删除诗意传奇。
    我还觉得,删除的不仅仅是诗意,而且可能是诗本身。众所周知,诗经、楚辞、汉赋和唐诗宋词所依托和表达的大多是乡村风光。乡村的消失,势必在很大程度阻断我们、尤其我们下一代对古诗词的理解、体悟和欣赏。小桥流水、平湖归帆、杏花春雨、秋月霞天、渡头落日、墟上炊烟以至灞桥扬柳、易水风寒……假如真有一天,这些画面中一一唐突地竖起整齐划一的混凝土楼房,那将是多么怵目惊心的场景啊!何止诗,山水国画等艺术都可能随之消失。
    是的,所谓文化,在很多时候更是一种守护。
    (01.11.5)(未完待续)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