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十年》和小小少年第(2/2)页
引申含义。不似我这样骨碌一声倒头便睡这点我是知晓的,但事关男女,如何睡就无从知晓了。虽不知晓,却又隐约觉得万千美妙尽在“睡”中。其次一点,不知“马甲”是什么物件。乡下长大,马是知道的,马拉的车我也坐过。可“甲”是什么呢?常山赵子龙身上的盔甲在小人书里见过,但“马甲”组合就莫名其妙了。更要命的是“女子身穿马甲”,且“睡在我们中间”以及“睡了七次”。
总之,这本《小小十年》连同墙上贴的年画《红色娘子军》上的芭蕾舞姿成了我的性启蒙读物。即使摧枯拉朽的“文革”风暴也未能阻止我对“睡”和“马甲”汹涌澎湃的求解渴望和无限向往。若干年后,“睡”在概念上大体清楚了。至于“马甲”的破解,不怕你见笑,已是进入新世纪以后的事了。破解时我先笑了:什么呀,原来就是背心或坎肩嘛!那东西我早就穿过——也曾“身穿马甲”睡觉的嘛!直说“身穿背心”岂不更好?文学这东西就是喜欢绕弯子,害得我几十年纠结不已。
“马甲”之后让我放不下的,是《小小十年》的作者姓名。也是因为没有封皮,当时就没注意,所以谈不上忘记。到底谁写的呢?包括中国现代文学史在内,读过的书中从未有哪一本提及《小小十年》。最终得知作者姓名也纯属偶然。四十几年后的二OO九年翻阅第十二期《读书》,惊奇地发现一篇文章题为《〈小小十年〉后的叶永蓁》(方韶毅),我急不可耐地一口气读完。
作者叶永蓁,原名叶蓁,一九O八年出生于浙江乐清高岙。曾从军北伐,后弃武从文,谋生上海,将个人恋爱经历写成《小小十年》。经鲁迅点拨介绍,一九二九年由春潮书局出版,一九三三年生活书店重印。一九三八年叶永蓁重归兵营,参加南京保卫战、武汉会战。“亲见日寇两腿在半空上飞,心中大快,稍雪南京败亡之耻。”后去台湾,曾任金门防卫司令部少将副参谋长、国民党陆军第五十四军副军长,一九**年退役。《小小十年》四九年后应未重印,不知当时我看的是哪个版本。叶氏一九七六年十月七日病逝于台北,而我看《小小十年》大约是一九六六年前后——远在台北的退役少将叶永蓁绝对不可能想到自己二十岁时写的《小小十年》给了大陆东北小山村一个十几岁小小少年那么多挑逗、想像和困惑……
(01.1.)(未完待续)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