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大雁与槐花第(1/2)页
偶尔翻看小学三年级下学期用的江苏版语文课本。一篇题为《争论的故事》的课文引起了我的注意。故事说以打猎为生的兄弟俩为怎么吃大雁发生了争论。哥哥说煮着吃好吃,弟弟说烤着吃好吃。“兄弟俩争论不休,谁也说服不了谁。这时有个老人经过这里,兄弟俩就找他评理。老人觉得他俩说的都有一定的道理,就建议说‘你们把大雁割开,煮一半,烤一半,不就两全其美了吗?”而当兄弟俩抬头看时,大雁早已飞得无影无踪。故事的主题是:不管做什么,关键是要先做起来,而不是争论不休。
出于慎重,我又看了一遍。课文主题没有什么不妥——尽管我的职业主要就是争论并且经常围绕什么争论不休——相比之下,引起我注意的明显是那位老人的话:“你们把大雁剖开,煮一半,烤一半……”。眼前随即出现大雁惨遭屠戳的血淋淋的场面。剖、煮、烤,这是何等残忍的动作啊!须知不是剖树皮不是煮豌豆不是烤地瓜,而是对待一只大雁,一只可能领着小雁飞去南方过冬的大雁,一只作为国家保护动物的野生大雁!作为智者化身的老人怎么可以对年轻人这样说话呢?或者莫如说,这样的表达怎么可以出现在小学三年级语文课本中呢?
不由得,我想起自己念过的小学语文课本:“秋天到了,天气凉了,一群大雁往南飞去,一会儿飞成个人字,一会儿飞成个一字……”也是因为当时乡下常有这样的雁群飞过,两相对照,使我对大雁自觉排成的队列、对它们飞往的南方产生了朦胧的敬意和向往。尤其它们在一碧如洗的秋日晴空中高高飞翔的优美身姿,不由得让我产生一股冲动,恨不得自己也变成一只大雁,悄悄跟在它们后面飞去,飞出那个三面环山的穷山村,飞去山那边、天那边……
我这么一边想着回忆着一边继续翻动手中的课本。也巧,翻到了另一课《古诗两首》。一首是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看插图,白鹭也飞成个一字。白鹭和大雁应属同一家族,无论体形和颜色都很相近。但同这本语文书上关于大雁的表述相比,古人对白鹭的描写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啊!按理,古人获取食物的渠道比现在困难得多,而古人目睹白鹭的反应是做了一首千古绝唱,今人编的故事
舌尖上的大雁与槐花第(1/2)页,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