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大雁与槐花第(2/2)页
却要“把大雁剖开,煮一半,烤一半……”——作为杜甫的嫡系文化后代,怎么会差这么远?
也就是说,这篇课文至少有两点值得思考和警觉。一是美的教育的缺失。这点即使同半个世纪前我学过的那篇课文相比也高下立判。前者对大雁投以欣赏的目光,给人以纯粹的美感;后者则将大雁视为猎物,投以凶狠的视线,让人感受的是赤裸裸的贪欲和血淋淋的残酷。二是爱的教育的缺失。在某种意义上,或许可以说懂得美、懂得审美、才懂得爱。审美让人对万物产生爱,产生悲悯情怀。故而古人有对失群或失偶的“孤鸿”、“哀鸿”的同情,有对“雁过拔毛”之人的痛恨,有对鸿雁传书的感激和对惊鸿照影的心动。而在这篇课文中,全然看不到这些正面的美好的感情,看不到人与自然、人与动物和谐共生的理念,看不到爱。或许你说人家不过是要以此表达“关键是要先做起来”这个道理,何必大动肝火!可问题是,这个主题难道非这样表达不可吗?记得已故毛泽东主席在说明实践出真知这个类似道理时是这样说的: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就要亲口尝一尝。说得多好,干净、健康、浅显、“接地气”!至少,渴的时候都不觉渴了。
更令人担忧的是,在这本语文书中这并非孤例。如另一课《槐乡五月》,较之对槐花之美的赞赏和描绘,着墨更多的是对槐花的采摘和食用。只是,这回采取的食用手段不是“剖、煮、烤”,而变成了“拌、蒸、晒”。关键词是槐花饭:“槐花饭是用大米拌槐花蒸的……槐乡的孩子还会送他一大包蒸过晒干的槐花”。这还不算,小男孩“衣裤的口袋里装的是槐花,手上拿的还是槐花……不时就朝嘴里塞上一把,甜丝丝、香喷喷的,可真有口福呢!”总之,注重的仍是怎么吃这种舌尖上的感受——舌尖上的大雁、舌尖上的槐花……
也是因为住处附近山坡就有许多槐树,加之正是五月,看完这篇课文,我就上山了。四下看去,较之树上盛开的,更多的槐花是树下横七竖八折断的树枝甚至整个拉断的树冠上零零星星早已蔫巴的槐花,有的被人踩得一塌糊涂,看着令人心疼。不用说,这是摘剩下的没有变成舌尖槐米饭的槐花……
(014.5.7)(未完待续)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