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大师之大大在哪里  异乡人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大师之大大在哪里第(1/2)页
自1898年设立京师大学堂以来,中国的现代大学已经走过了115年风雨旅程。如今仅大陆本土即有大学6所(一说700所)。若问115年间哪一所大学最成功,当数抗战期间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据统计,5位西南联大毕业生中,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人,获国家最高科技奖人,“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6人。中央研究院第一届81位院士,西南联大有6位。后来的两院院士之中,西南联大出身者占171席。而耐人寻味的是,这所最成功的大学也是最破烂的大学。杨振宁日后回忆:“教室是铁皮屋顶的房子,下雨的时候,叮当之声不停。地面是泥土压成的,几年之后,满是泥坑。窗户没有玻璃,风吹时必须用东西把纸张压住,否则就会被风吹掉。”
    于是产生这样一个疑问:校舍如此破烂的大学何以成为115年间最成功的大学?追问者不乏其人,回答者亦不乏其人。其中有的并非大学中人,如媒体人刘宜庆君。8年来,他始终从教授群体特质这一角度回答这个朴素的疑问。009年出了《绝代风流——西南联大生活录》,010年出了《浪淘沙:百年中国的名师高徒》。前不久又出了第三本:《大师之大:西南联大与士人精神》。
    “大师”之语,显然来自梅贻琦校长的名句:“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士”为“士大夫”之略,即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所谓“士人精神”,大体指修齐治平先忧后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之气;以及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的名节取向等等。但西南联大教授们大多有留学欧美的经历,学贯中西,因此他们身上不仅有传统士人的精神印记,而且具有现代知识分子的优秀品格。正如作者指出的那样:“西南联大教授有一个很好的传统:坚守学术的独立和思想的自由,不党不官,人格独立,为社会代言,为百姓请命,行使对政府的监督和批评的权利。‘违千夫之诺诺,做一士之谔谔。’西南联大将双重身份——中国传统文化中士人的风骨与现代公共知识分子的担当——完美结合。”
    这里只举书中周炳琳教授为例。周的专业是经济学、政治学和法学。留美回来后,历任清华、西南联大和北大的教授。自191年开始任北大法学院院长,直到1949年,达18年之久。他虽然身居教职,但始终关注时局,心系国家命运,为争取民主和民主宪政奔走呼号,将个人得失置之度外。他是早期国民党员,曾任国民参政会的参政员。作为参政员,每次开会都慷慨陈词,批评国民党政府贪污腐败,官商不分,从来不畏权势不讲情面。一次批评通货膨胀,时任财政部长的孔祥熙辩解说“没有通货膨胀”,周回敬道:“闹到钞票发行到用扫把扫


大师之大大在哪里第(1/2)页,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