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为什么写不出教授第(2/2)页
须发生足以构成小说的许许多多现实故事。
然而现实是当今大学没有故事。准确说来,故事太少了,少得不足以支撑不会虚构的我也能塑造正能量大学教授形象。也不单单我这么看,比我厉害的其他人好像也这么看。北大中文系陈平原教授好几年前就喟然叹道:“既不鉴赏幽默感,也不推崇独立性,今日中国的大学校园里,难得再有经得起学生再三阅读、品味、传诵的尚未老太龙钟的教授及其故事。”复旦校长杨玉良教授也强调一所好的大学必须有让学生感到自豪的名师和名师故事。认为名师故事在传播过程中被“添油加醋”,恰恰反映了人们心目中的大学精神,进而产生令人感动的激越的大学文化。东北师大盛连喜校长今年四月也在《光明日报》发表文章,阐述“理想之大学”通常具备的四个特征:“有人物、有故事、有空间、有代表”。同时感叹如今许多大学新楼高楼有了,故事却没了。“因此,我们需要珍惜和保护历史留给我们的那些经典故事。”
写到这里,不禁想起和东北师大同在长春的母校吉林大学,想起我入学不久听得的两个故事。老校长匡亚明一次如厕。听得隔壁出门声却未听得冲水声,马上提起裤子冲出门把那个学生逮了回来,问他为什么没冲水就走。学生辩解说上课要晚了。匡校长当即发布校长令:上课晚了我负责,你排出的东西你负责!另一个故事是关于历史系于省吾教授的。于教授告诉他的研究生:破译一个甲骨文保管你一辈子有名有利有吃有喝有老婆。而让他最“牛”的,就是自己比郭沫若多认识两个半甲骨文。并且宣布谁要是比他多认识半个,就把自己的漂亮女儿整个嫁给他,同时继承包括慈禧太后尿罐在内的所有文物收藏……
故事都是“文革”前发生的,我听后也整整过去四十年了。我敢说,即使母校本硕七年所受课堂教育内容统统忘了,这两个故事也不会忘。而且,即使在母校负面新闻多多的今天,我也还是为自己出身于吉大而自豪——因了马上提裤子教育学生的校长,因了比郭老还“牛”的老教授。
在这个意义上,故事的确大于思想。倘若如今的大学校园也有类似故事,我的“《围城》二世”何至于难产!
(01.8.18)(未完待续)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